公元前 33 年的深秋,長安城外的官道上,一支隊伍正慢吞吞地往北挪。最中間那輛馬車的窗簾被風吹起一角,露出張年輕姑娘的臉。她望著身后越來越遠的長安城,眼眶有點紅,卻沒掉眼淚。
這姑娘叫王昭君,剛滿 19 歲,要去一個叫匈奴的地方,嫁給那里的老大 —— 呼韓邪單于。誰也沒想到,這個從湖北秭歸小地方來的姑娘,往后的日子會比戲文里寫的還曲折。
說起來,王昭君能踏上這條路,還得從三年前說起。那會兒漢元帝要選宮女,16 歲的王昭君憑著一張老天爺賞飯吃的臉蛋,輕輕松松就進了宮。可宮里的規矩邪乎,皇帝沒空一個個看姑娘,全靠畫師畫的像來挑人。負責畫畫的叫毛延壽,是個愛錢的主兒,總明里暗里跟秀女們要好處,給了錢就把人畫得美點,不給就瞎畫。
王昭君這姑娘性子直,心里琢磨:“我長這樣還用得著給你塞錢?” 結果毛延壽記恨上了,拿起筆就在她畫像的眼角點了個痣 —— 那會兒人覺得這是 “克夫痣”,漢元帝一看畫像,眉頭皺得能夾死蚊子,直接把她晾在了一邊。
就這么著,王昭君在宮里待了三年。每天除了繡花就是發呆,住的地方偏得很,連皇帝的影子都沒見過。她常坐在窗邊看月亮,心里跟明鏡似的:再這么耗下去,這輩子就真完了。
轉機出在公元前 33 年春天。北方的匈奴亂了好一陣子,呼韓邪單于打不過對手,想來投靠漢朝,還提了個要求:娶個漢朝姑娘,結個親家。漢元帝一聽,這是好事啊,不用打仗就能穩住北邊,趕緊答應了。可真要選人的時候,大臣們都犯了難 —— 誰愿意把自家閨女往那風吹日曬的草原送?
消息傳到后宮,王昭君琢磨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就去找管事的,說:“我去。”
漢元帝聽說有宮女自愿去,挺高興,召見的時候才傻了眼。眼前這姑娘,眼睛亮得像星星,皮膚白得晃眼,哪像畫像里那個平平無奇的樣子?他這才明白被毛延壽坑了,氣得當場把那畫師給辦了。可話已經說出去了,總不能反悔,只能嘆著氣給王昭君準備嫁妝,送她上路。
從長安到匈奴王庭,走了快倆月。王昭君坐在馬車里,一路看過去,先是繁華的城鎮,后來變成戈壁灘,風一吹沙子打在車簾上 “啪啪” 響。她沒抱怨,跟著隊伍學認路邊的野草,聽護送的人講匈奴的事兒:說那里的人住帳篷,喝羊奶,男人女人都能騎馬,丈夫死了,女人得嫁給丈夫的兒子或者弟弟。
那會兒她還不知道,這 “規矩” 往后會砸在自己頭上。
到了匈奴王庭,呼韓邪單于一看王昭君,樂得嘴都合不上。草原上的人直來直去,喜歡就掛在臉上,給她起了個匈奴名字叫 “寧胡閼氏”,意思是 “讓匈奴安寧的王后”。王昭君也不含糊,放下身段學匈奴話,跟著牧民學騎馬,把漢朝帶來的種子分給當地人,教婦女們紡線織布。
她住的帳篷里,總放著兩樣東西:一面銅鏡,一件從家里帶來的粗布衫。沒事的時候就摸一摸,想家了就對著鏡子說說話。呼韓邪單于看她實在,對她越來越好,倆人還生了個兒子,叫伊屠智伢師。
可好日子沒過多久,公元前 31 年,呼韓邪單于病死了。王昭君心里咯噔一下,她想回家了,就給漢朝寫了封信,說自己想回長安。那會兒漢元帝已經死了,繼位的漢成帝回信就四個字:“從胡俗。”
這意思就是,得按匈奴的規矩來。呼韓邪的兒子復株累單于成了新老大,王昭君只能嫁給他。
說實話,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別扭。復株累比王昭君小幾歲,剛開始對這個 “后媽” 挺客氣,后來發現她不光人美,腦子還好使 —— 知道怎么種莊稼能多打糧食,知道怎么跟漢朝打交道不吃虧,慢慢就佩服上了。倆人一起過了 11 年,生了兩個女兒。王昭君照樣忙前忙后,一邊教孩子們認漢字,一邊勸復株累別跟漢朝鬧矛盾。
那時候漢匈邊境可太平了,老百姓不用躲戰亂,商人們趕著駱駝來回做生意,匈奴人能穿上漢朝的絲綢,漢朝人能用上匈奴的好馬。有人說,這都是王昭君的功勞。
公元前 20 年,復株累也死了。王昭君這年 33 歲,按規矩,又得嫁給新繼位的單于 —— 復株累的弟弟。這時候她心里是真累了,可看著身邊的孩子,想著邊境上那些安穩過日子的人,還是點了頭。
往后的幾年,王昭君很少說話了。她常常坐在帳篷外,望著南邊的方向,手里攥著那片粗布衫的邊角。公元前 15 年的冬天,草原上下了場大雪,王昭君沒能熬過那個冬天,死的時候才 38 歲。
匈奴人把她埋在一片向陽的山坡上,說這樣她就能一直看著南邊的家鄉。傳說她的墓上長滿了青草,就算冬天也不枯,所以后來人叫它 “青冢”。
可能有人覺得,王昭君這輩子太苦了,嫁了祖孫三代,離鄉背井。可你細想,在那個年代,一個弱女子,能讓漢匈兩國和平相處近半個世紀,讓多少人不用死于戰亂,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她帶去的不光是漢朝的絲綢和種子,還有一種過日子的安穩勁兒。
她的女兒須卜居次云后來也成了厲害角色,經常來往于漢朝和匈奴之間,繼續幫著維持和平。史書里說,那時候邊境的老百姓,提起王昭君,都得說句 “大好人”。
其實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大人物們爭來斗去,可真正能留下念想的,往往是那些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王昭君沒想著當英雄,可她用自己的一輩子,把 “和平” 這兩個字,實實在在地刻在了草原和中原的土地上。
資料來源:
《漢書?匈奴傳》 中華書局 1962 年版
《后漢書?南匈奴列傳》 中華書局 1965 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