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高考結束就解脫了?
不,真正的“硬仗”才剛剛開始。
最近,一位家長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
“孩子高考完,我瘦了5斤;陪他填完志愿,我又瘦了3斤。”
短短一句話,道出了無數中年父母的辛酸。
高考只是第一關,填志愿才是真正的“智力+體力+心理”三重考驗。
孩子考得好,怕志愿填虧了;考得一般,怕滑檔了;考砸了,更怕選錯路一輩子后悔。
這屆父母,比當年自己高考還拼。
1. 填志愿,比高考還難熬
高考那兩天,孩子至少還能靠實力說話。
但填志愿?全是未知數。
- 政策年年變:今年新高考改革,29個省份實行“院校專業組”模式,選科要求更精準,調劑范圍卻更小5。
- 數據看不懂:什么“位次法”“線差法”“沖穩保比例”,家長熬夜研究,還是怕算錯。
- 選擇恐懼癥:96個、112個志愿怎么排?沖高了怕滑檔,保低了又怕浪費分數3。
一位媽媽說:
“高考那幾天,我還能安慰孩子‘盡力就好’。現在輪到我填志愿,手抖得比當年自己高考還厲害。”
2. 家長比孩子更焦慮
高考結束后,孩子可以睡到自然醒、打游戲、旅游放松。
但父母呢?
- 瘋狂補課:加十幾個志愿填報群,聽專家直播,翻爛《高考志愿指南》。
- 數據狂魔:Excel表格列了幾十頁,對比近三年錄取線、專業就業率、院校排名。
- 家庭戰爭:孩子想學人工智能,爸爸堅持報臨床醫學,媽媽覺得師范更穩……最后吵到全家失眠4。
有家長苦笑:
“高考前,我是后勤部長;高考后,我成了數據分析師+職業規劃師+心理輔導員。”
3. 最怕的不是分數,而是“信息差”
高考拼的是成績,填志愿拼的是信息。
- 熱門專業變天:今年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數據科學擴招,但傳統工科縮水。
- 新增專業陷阱:有些專業名字高大上,實際就業慘淡,比如“電競管理”“區塊鏈工程”。
- 調劑風險:填了“服從調劑”,可能被分到冷門專業;不填,又怕退檔。
一位爸爸后悔莫及:
“去年鄰居孩子620分進了985,我家孩子630分卻滑檔到二本,就因為沒吃透平行志愿規則。”
4. 填志愿,是一場心理戰
最折磨人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選擇恐懼”:
- 沖名校還是保專業?
孩子想沖985,哪怕調劑到邊緣專業;家長怕“名校冷門專業畢業即失業”。 - 留省內還是去外地?
父母希望孩子留在身邊,孩子卻想“遠走高飛”。 - 興趣還是就業?
孩子喜歡哲學、藝術,家長逼著報計算機、金融6。
一位媽媽嘆氣:
“填志愿那幾天,我家就像開聯合國會議,孩子、爸媽、親戚、老師全來提意見,最后誰都不滿意。”
5. 熬過這一關,人生才剛開始
填志愿再難,終究會過去。
但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未來。
- 怕選錯行業:現在火的專業,4年后還吃香嗎?
- 怕孩子后悔:萬一學了一半發現不適合,轉專業難嗎?
- 怕就業困境:畢業即失業怎么辦?
一位父親說:
“我們這一代人,工作一輩子可能就一個行業。但現在時代變了,孩子未來可能換好幾次賽道。填志愿,只是他人生第一個重要選擇。”
最后的話
填志愿的煎熬,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但請記住:
- 沒有“完美志愿”,只有“相對合適”的選擇。
- 孩子的路,終究要他自己走,父母能做的是提供信息,而不是替他決定。
- 人生是長跑,高考只是起點,未來還有無數可能。
正如一位高考規劃師所說:
“志愿填錯不會毀一生,但填對了,能讓孩子少走彎路。”
愿所有父母,熬過這一關后,能松一口氣。
愿所有孩子,在未來的路上,越走越堅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