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數字揭開了畢業(yè)季的殘酷。
官方數據顯示,2025屆高校畢業(yè)生規(guī)模預計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這個數據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連續(xù)4年超過“千萬級”規(guī)模。
這什么概念呢?要知道,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僅114萬。時間再拉長一點,198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yè)人數僅為14.7萬人。也就是說,45年來,這個數字——
翻了整整82倍!
很多人以為只有本科生多,但實際上,博士生一樣很多。
就在最近,《自然》新聞版塊撰文指出,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博士畢業(yè)生數量穩(wěn)步增長。在中國和印度等國家,這一數字更是呈爆發(fā)式增長:
針對大量的博士生人數,并沒有足夠多的研究機構的學術崗位可以容納得下,而許多大學也沒有為畢業(yè)生做好學術界以外職業(yè)的準備。
用一些媒體總結的話來說:全球博士生,過剩了。
什么叫“過剩”?我查了一下百科,這個詞的解釋為:
供給超過需求的多余狀態(tài)。
也就是說:目前社會上并不需要這么多博士生。
就拿中國來說,數據顯示,2017至2023年,中國博士生的招生規(guī)模從8.39 萬躍升至15.33 萬人,近乎翻倍。
博士生的在讀人數則從2013年的約30萬人增長到2023年的逾60萬人,而且這個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博士被定義為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具備創(chuàng)造新知識能力的人,是學術精神的傳承者和光大者。按照一般邏輯,博士生畢業(yè)后往往會從事學術研究。
但現狀是,博士畢業(yè)生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高校和研究所的空缺職位。2023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英國逾4500名博士畢業(yè)生發(fā)現:
超過2/3的博士畢業(yè)生在從事學術圈外的工作。
無獨有偶,南非2020年調查的逾6000名博士生中,18%的人表示他們在尋找相關專業(yè)的工作時遇到了困難。
在中國,北大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一份研究顯示,2015-2020年我國博士畢業(yè)生就業(yè)去向中,前三位分別是:
高校單位(45.55%)、醫(yī)療衛(wèi)生單位(16.96%)和科研單位(10.25%)。
如果以2023年招收的15萬博士生來計算,那么至少有6.7萬博士想留在高校。但根據中國民航大學的調查,全國高校可以提供的教學科研崗位、輔導員崗位和其他行政后勤崗位,加起來只有3.5萬個左右。剩下的博士,只能去企業(yè),或者另謀出路。
這樣的局面下,一些看似魔幻的事情頻頻出現。
杭州市委黨校放出招聘崗位,招3個博士生,要求35歲以下。工作人員說,報名的有150多人。
廣東一個偏遠縣城的人才引進名單里,清一色的博士生,都能組一個研究院了。乍一看,我還以為是哪個高校的博士后錄取名單。
在杭州余杭區(qū)的街道辦,坐著十幾個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yè)生,學歷不是碩士就是博士。
更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名校博士,開始加入到房產中介、外賣員、保姆甚至是城管的隊伍中……
為什么越來越多高學歷的人,正在走向底層崗位,與基層人士進行慘烈廝殺?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這背后是日益嚴峻的勞動力供需矛盾。在一個科技沒有跨越式大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高端崗位永遠是有限的。換句話說,一旦高端行業(yè)的擴張速度跟不上勞動力的供給速度,就注定會有人被擠到下一個層級——這是人才供給過剩的宿命。
那么,如何打破這種內卷?唯一的方式,就是走向創(chuàng)新。
有博主做過統(tǒng)計,中國大概有128萬博士,占總人口的比例僅為0.064%。相比之下,美國博士占人口比重是1.04%,英國是0.78%,德國是0.8%,日本0.52%。
也就是說,我們的博士比例,和這些發(fā)達國家還有十倍以上的差距。而且,中國博士流向商企的比例僅為5%,美國博士流向商企的比例則高達48%。
一個國家,哪怕自然條件再好,也終有資源枯竭、人口紅利結束的一天。唯有知識和科技,才能永不枯竭,越用越多。
根據《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tǒng)計公報》,早在幾年前,我國研究與試驗發(fā)展(R&D)經費投入總量就突破了2萬億元,且持續(xù)實現兩位數增長。
每一個高精尖領域,都需要大量的博士。而這些領域,正是我們走向下一個時代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