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一個被很多人誤解,甚至焦慮的話題:人脈。
如今,市面上關于“人脈學”的書籍、課程鋪天蓋地,大多教你如何“搭關系”、“說漂亮話”,似乎只要掌握了這些技巧,就能平步青云。
但《毛選》里的智慧,卻給我們講了關于人脈更本質、更深刻的真相。
偉人雖然沒有直接寫一篇《論人脈》,但他處理統一戰線、團結同志、爭取同盟者的思想方法,處處閃爍著對“關系”本質的洞見。
結合這些智慧,我們聊一聊,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脈?
舉個例子,小時候老家收麥子。
你看啊,收麥子是個力氣活,也是個合作活。
你自己家麥子熟了,你一個人吭哧吭哧割,累死累活也割不完。隔壁老李家麥子也熟了,他力氣大,鐮刀快。
你跑過去跟老李說:“老李啊,咱倆老鄰居了,感情這么好,你看我麥子割不完,急死了,你能不能抽空幫我割割?”
老李可能抹不開面子,幫你割半天。但下次呢?下下次呢?
老李心里肯定嘀咕:憑啥呀?我自家麥子還割不完呢!感情歸感情,力氣活是力氣活。
時間長了,老李見你就躲。
反過來,如果你也是個割麥好手,鐮刀使得溜,捆麥子捆得結實。
今天你幫老李割半天,明天老李看你忙不過來,自然主動過來搭把手。
你們倆互相搭伙,麥子收得又快又好,誰都不吃虧,誰都覺得值當。
這人脈啊,就跟這搭伙收麥子,道理是一模一樣的。
《毛選》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是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
任何健康、可持續的關系,都建立在某種程度的平衡與互惠基礎上。
你說你同學是市局局長,你在超市打工。
你眼巴巴指望著他看在“老同學”的面子上,動用手里的資源幫你調動工作,解決你的大難題。這在對方眼里是什么?
是負擔,是麻煩,是不對等的索取。
他那個位置,舉手之勞?
或許對你來說是,但對他可能意味著風險、意味著要動用公權力或者人情去填一個“不對等”的坑。
他幫了你,你能給他什么?
超市打折券?還是下次請他吃頓更貴的飯?
人家缺這個嗎?
他缺的是能和他站在差不多高度,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甚至未來能互相“搭把手”的人。
所以,你同學是局長,你在超市打工,這層“認識”的關系,本質上就不是人脈。
它只是你通訊錄里的一個名字,一個你單方面想“借光”的對象。
這就像《矛盾論》里講的,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相互依存和斗爭關系,決定了事物的性質和發展。
單方面的“認識”或“有關系”,如果沒有形成基于共同利益或互補價值的統一體,那就是脆弱的、不可持續的,甚至可能帶來壓力而非助力。
《毛選》中關于“統一戰線”的思想極其光輝。
其精髓在于,為了戰勝主要敵人或實現共同目標,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關鍵在于“共同目標”。
真正有效的人脈網絡,不是散亂的、漫無目的的“認識很多人”,而是圍繞著你的事業發展、專業提升、價值實現等核心目標,所構建的、能夠互相支持、協同作戰的“統一戰線”。
還是用上面的例子。如果你是超市打工者,你和局長同學之間,很難找到一個共同的事業目標或專業交集。
你們的聯系紐帶,可能只剩下過去的同學情誼,這種情感紐帶在涉及現實利益或復雜問題時,往往顯得單薄。
但如果你是科長,情況就變了。
你們可能服務于同一個城市的治理體系,關心同一個領域的發展(比如經濟、民生、某個行業)。
你們有著共同的“敵人”(工作中的難題、發展中的瓶頸),也有著共同的“事業”(推動工作進步、服務群眾)。
在這個前提下,你們的交流自然就有了共同語言和現實基礎。
你基于自身工作提出的見解、遇到的困難,對他來說可能具有參考價值;他的經驗和視野,對你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工作能力也有幫助。
這種基于共同目標或相近領域建立的聯結,才是穩固的、有生命力的“人脈”。
所以,看到區別了嗎?
人脈的核心,從來不是“認識誰”,而是“你是誰”,以及你能為這段關系帶來什么“價值”。
來源 | 周亦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旨在文化傳播,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歡迎留言、轉發、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