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一位隱匿于歷史深處的抗日英烈事跡再次震撼世人。從中山大學物理系的有志青年到隱蔽戰線的孤膽英雄,陳彬將軍用33載短暫人生,書寫了一曲 "雖千萬人吾往矣" 的壯麗史歌。
近日,我走訪了陳彬將軍的女兒、上海靜安區七一中學退休校長陳維莉女士,陳女士1940年上海出生,在她還是6個月嗷嗷待哺的嬰兒時,曾與母親一起被投入令人聞風喪膽的76號監獄,后經租界友人的奔走獲救,今年她84歲了,已是76號最后的幸存者。在陳女士家中,我們一起追憶她父親陳彬的傳奇人生。
(陳彬與夫人溫斐合照)
投筆從戎:書生仗劍赴國
1931年,"九一八" 事變的炮火擊碎了陳彬科技報國的夢想,面對家族海外親友的留學建議,他揮筆寫下血淚誓言:“書生當以國家為己任!”。時任中山大學校長朱家驊被其赤誠感動,親自推薦他投身抗日救亡工作。這位中山大學物理系高材生毅然放棄學術坦途,從此隱姓埋名,行走于刀鋒之上。
1936年,他奉派香港督查日本特務活動;1939年臨危受命,赴上海任中統淪陷區中將級情報站長,同年12月組織指揮西比利亞皮貨店刺殺日偽要員丁默邨行動,在上海灘掀起抗日驚雷。
血戰馬騮洲:明知必死亦往矣
1945年初,陳彬接到此生最艱巨任務 —— 刺殺參與策劃 "九一八" 事變的罪魁禍首之一、日海軍別館海防軍部長柴山醇。面對這個讓軍統、蘇聯特工有去無回的 "中國通",陳彬深知此去兇多吉少。告別慈母、愛妻和剛剛出生還不會叫“爸爸”的幼女時,他臉色平靜,后來妻子才發現一張香煙紙上寫著:“若聞捷報,便是吾魂歸時。”這句話,成為這位情報尖兵留給世界的最后溫柔。
通過策反廣東省海防司令宋卓愈,陳彬組建了刺殺小組。4月4日,縝密部署下,刺殺行動成功實施!這一消息如驚雷般震動國民政府、延安、蘇聯乃至朝鮮抗日陣營,成為當時抗日報紙的焦點新聞,振奮了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卻讓東京大本營陷入暴怒。日陸軍部次長柴山兼四郎中將連發三道密令,調集重兵圍剿。陳彬率部在馬騮洲島與日軍展開慘烈血戰,直至彈盡糧絕、血染海天。
鐵骨錚錚:蒸刑之下守機密
落入敵手后,陳彬經歷了近20天地獄般的折磨,日寇為逼問情報,施加了烙鐵、鋼針穿指等酷刑,陳彬身上沒有一塊完整的皮膚。直至最后,日寇施展出滅絕人性的酷刑——將他放入蒸籠,點燃柴火慢慢蒸煮。在持續數小時的煎熬中,這位年輕的抗日志士始終緊咬牙關,未吐露一個字。當濃煙散去,年僅 33 歲的陳彬已壯烈殉國,身體蜷縮成一團焦黑的剪影,卻為民族保住了最后的秘密。三個多月后的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陳彬再也無法聽見勝利的歡呼,他的忠骸永遠留在了那片他誓死保衛的土地上。
精神永存:民族脊梁照后人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 在陳維莉女士擺滿書籍的客廳里, 她的講述讓在場人無不感慨,在民族危亡之際,總有這樣一些人,不計個人生死,以血肉之軀筑就新的長城。從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濱,從隱蔽戰線到正面戰場,無數像陳彬這樣的英烈用生命詮釋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真諦。
訪談中,陳維莉女士始終攥著父親泛黃的照片。照片上的青年目光如炬,仿佛穿越時空,凝視著今日的國泰民安。當我們在和平年代享受歲月靜好時,不應忘記,在歷史的暗巷里,曾有這樣一位孤膽英雄,用生命點燃了黎明前的光。他的名字或許不被大眾熟知,但他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脈,代代傳承。
原標題:《抗戰勝利80周年追憶隱蔽戰線“蒸籠烈士”陳彬》
欄目主編:何易 文字編輯:顧洋
來源:作者:王曉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