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每日幸運簽#
特朗普又出手了,這次目標不是中國,而是包括日本、韓國以及多個東南亞國家在內的 14 個國家。7 月 7 日,他在其個人社交平臺 “真實社交” 上公布了寫給 14 國領導人的信,宣布從 8 月 1 日起開始征收新關稅,日本和韓國的稅率為 25%,老撾和緬甸則高達 40%。這份名單上,除了日韓,還有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主要國家,南非、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也在其中。
特朗普還發出威脅,若這些國家采取報復性加稅措施,美國將加征同等額度的關稅予以回應。若想避免加稅,有兩條途徑,要么將工廠搬到美國生產,要么向美國商品敞開國門,取消所有貿易門檻。白宮隨后宣布,將原定 7 月 9 日生效的關稅推遲到 8 月 1 日,為雙方留出最后的談判時間。
對此,有網友表示,“懂王這招夠狠!當年為了躲避美國關稅搬到東南亞的工廠,現在要被 40% 的關稅逼回中國了?” 很多人都算起了經濟賬,雖然東南亞人力成本低,但加上 40% 的關稅和額外的運費,還不如回到中國生產。畢竟中國產業鏈齊全,在國內三天就能湊齊的零件,在東南亞可能要花三周時間。
有人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北約峰會日韓首腦集體缺席,如今面對 25% 的關稅也沒急著去談判,日韓今年似乎真的變得強硬起來了。在各國都面臨高關稅的時代,中國制造反而更穩定了。當東南亞的成本優勢被關稅抵消后,中國完善的產業鏈和基建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有人認為,中國和東盟的貿易中,很多是作為美國訂單的中轉站。現在特朗普直接阻斷了這條通道,柬埔寨和泰國的工廠恐怕要連夜開會商量對策了。美國與傳統盟友之間的關系裂痕,也越來越明顯。
特朗普的意圖很明顯,他想以高關稅施壓在東南亞設廠的企業,鼓勵它們前往美國建廠;將關稅作為籌碼,迫使其他國家開放市場;不論是否為盟友,只要認為美國利益受損便采取征稅措施,這無疑顛覆了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
說到底,特朗普這波操作表面上是通過加稅施壓,實際上是想重塑全球供應鏈,讓制造業流向美國或者更順從的國家。但全球產業鏈已經發展得盤根錯節,不是一道關稅令就能徹底改變的。
對中國制造來說,這波操作有利有弊。東南亞工廠受到重創可能會讓部分訂單回流,但全球貿易的動蕩也讓出口企業感到緊張。不過,當 40% 的關稅抵消了東南亞的低價優勢后,中國制造的效率與韌性就成了真正的優勢。
8 月 1 日越來越近,14 國如何應對將成為全球貿易的風向標。而對普通人來說,未來買進口商品會不會更貴,國內工廠會不會多些機會 —— 這些實實在在的影響,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