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博團隊
在網上,一直盛傳江蘇13個地市實施“二級財政”的說法。
7月6日,新華日報正式辟謠:江蘇13市從來就沒有“二級財政”之說!
所謂“二級財政”、“三級財政”,是指一座城市(地級或以上)的財政分成模式,需要負擔幾個級別。
比如類似鄭州或者東莞這樣的城市,每年產生的稅費需要上交一部分到中央財政,上交一部分到省級財政,剩下的留作自用。這就是網友們心目中標準的“三級財政”。
如果一個城市,只需要向中央財政上交,剩下的全部自用,就是二級財政。
比如直轄市,就是標準的二級財政。五個計劃單列市,由于向省里繳納的數量不多,也被一些人理解為二級財政。
近年來,廣州網友在解釋廣州發展勢頭不太理想,先后被深圳、重慶超過的時候,頻繁使用二級財政、三級財政的說法,讓這種說法“知名度”越來越高。
在這些廣州網友的闡釋里,廣東是標準的三級財政,這讓廣州負擔比較重,影響了發展。江蘇全省實施的是二級財政,所以江蘇發展更均衡,GDP快超過廣東了。
有網友還煞有介事地搞出了一個實行二級財政的城市名單:
1. 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
2. 計劃單列市:深圳、青島、寧波、大連、廈門。
3. 部分省會城市:南京、杭州、武漢、鄭州、濟南、沈陽。
4. 江蘇省的13個地級市: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
稍有財政常識的人都能想明白,普通地市不可能是二級財政,因為省委省政府需要開支,省內需要扶貧、財政轉移支付,省內各地市都需要負擔省級財政開支。
否則,省級財政的錢從哪里來?靠空氣,還是靠發債?
為了把江蘇13個地市是二級財政“說囫圇”,有網友解釋說:江蘇的13個地市不用直接交錢給江蘇省財政,而是省里直接從縣里分成。
這又是一個“開腦洞”的說法。縣財政本來就包含在地級市財政里,省里直接從縣里“分成”,跟從地市里拿有什么區別?
這些民間財政專家之所以拋出這么多說法,都是為了證明:廣東財政制度需要完善,廣州的負擔太重了。
每到省兩會期間,就有一些人在網上建議,要求廣東改變目前的財政體制,給廣州減負。甚至連一些專家也這樣說。
從財政自用率來看,廣州的確是幾個超大城市里略偏低的。所謂財政自用率,是用這個城市財政支出除以源于這里的總稅收(跟中央、省分成之前)。
比如有人撰文指出,以2024年為例,源于廣州的全口徑稅收超過杭州、蘇州、天津,但廣州的一般預算收入卻只有杭州的74%、蘇州的79%、天津的92%。
隨著江蘇省辟謠,非直轄市的二級財政、三級財政差異被證明純屬子虛烏有。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廣州的財政“自用率”這么低?廣東的錢去了哪里?
要理解這個問題,需要看到兩個方面。
第一,廣東的發展是一個非常不均衡的省份,而江蘇、山東、浙江等省份比較均衡。這就意味著廣東省級財政需要籌集更多的錢,用來轉移支付。
我之前的文章分析過,廣東不均衡是地理和歷史造成的。廣東山多,是上述幾個經濟、人口大省里平面面積占比最低的。最大平原,就是珠三角沖積平原。
再加上香港、澳門的特殊性,以及后來特區的建設,珠三角對人口、產業有極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廣東經濟總量、人口高度集中在珠三角,稅收也產生在這里。
發展的不均衡,讓省里需要統籌更多資源來扶貧,支持粵北、粵東、粵西的發展。
所以,廣東的省級財政比江蘇、山東、浙江強勢。后面這三個省,發展比較均衡,需要財政轉移支付的量小一些,省級財政不用拿走那么多錢。
其實,廣州并不是對省級財政貢獻率最高的城市,最高的是東莞、佛山。因為廣州獲得省財政的返還遠比東莞、佛山高。
廣州的真實財力也被隱藏了。
比如按照廣州公布的2024年預算執行情況:當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54.7億元,這看起來的確不多。
但如果再加上上級補助收入624.1億元、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60.4億元、調入資金327億元、上年結轉102.9億元、債務轉貸收入18.8億元后,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287.9億元。
省財政2024年這一年,就給廣州返還了624億元!
而2024年廣東省財政層面的轉移支付總金額為4948億元。廣州一個城市就獲得了624億元,占比12.6%!
最近兩年,廣東沒有公布各地獲得轉移支付的數據。但網上流傳著一份2022年省內轉移支付情況的數據:
可以看到廣州雖然是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但獲得的省財政支持遠比其他城市多。
另一方面,廣州土地面積大、賣地收入多,可以補貼自己的財政。
比如2024年,廣州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主要是賣地收入)1281.7億元,雖然同比下降了21%,但仍然是廣東的一哥。同期深圳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只有475 億元,東莞164億元,珠海91億元。
最后總結一下:
1、非直轄市不存在二級財政,就連5個計劃單列市也需要向省財政上交,只是比例較低。計劃單列市是經濟上的直轄市,或者“二級直轄市”,是中央管理經濟、人口大省的方式。說白了,就是不能讓一個省太龐大。展望未來,還會有計劃單列市“轉正”成為直轄市,重慶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2、廣東省級財政統籌力度比江蘇、浙江、山東更大一些,是因為內部發展極不均衡。在這個統籌中,東莞、佛山是對省財政貢獻率更高的城市,廣州通過獲得巨額補貼方式,財政自用率高于東莞、佛山。但跟深圳、珠海、杭州、南京比,自用率略低一些。
3、廣州最近幾年被一些城市趕超,跟財政因素的關系不大。主要是產業不夠新,需要轉型升級。比如廣州全國性房企總部比較多,房地產調整給廣州帶來的“反向杠桿”壓力更大;廣州原來是汽車第一城,但以燃油車、合資廠為主,現在需要轉向新能源、智能化、民族品牌,這需要一個過程。
4、從匯聚的真實財富看,廣州的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月末為9.22萬億,仍然穩居內地城市第四,比杭州多1.1萬億,相當于“重慶+鄭州”。也就是說,重慶需要疊加另外一個比較強的二線城市,才能趕上廣州。
比較城市發展水平和實力的時候,只看GDP的都是偽專家。資金總量、發明專利、科技研發投入等指標,遠比化了妝GDP重要。
所以,廣州遠不像一些網友想象的那樣衰。它是一個實力雄厚的城市,只不過正在經歷轉型之痛。由于廣州市場化程度、民間自由度較高,人口規模龐大、年輕,這座城市依然值得看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