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一位美國軍事專家,曾在國會聽證會上斷言:“當今世界能真正擊沉美軍航母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就算美國對頭俄羅斯,而另一個隱藏實力,騙了全世界,正悄然將東風導彈藏入戈壁黃沙。”
俄羅斯的“航母殺手”名號絕非虛張聲勢。從蘇聯時代繼承的核潛艇技術與超音速導彈,至今仍是懸在美軍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奧斯卡”級核潛艇可攜帶24枚SS-N-19“花崗巖”導彈,550公里外發起飽和打擊;新一代“喀山號”攻擊核潛艇搭載“鋯石”高超音速導彈,8馬赫突防速度讓防空系統形同虛設;
俄軍甚至保留著“波塞冬”核魚雷這類末日武器,專為摧毀航母戰斗群設計.
冷戰時期,蘇聯潛艇曾創下連續跟蹤美軍航母40天的紀錄。1984年,K-314號核潛艇與“小鷹”號航母相撞事件,更暴露了美軍反潛網的漏洞。這種深入骨髓的反航母基因,使俄羅斯穩居“擊沉俱樂部”首位。
1996年臺海危機,美軍“尼米茲”號航母直插臺灣海峽,中國海軍竟束手無策——這一幕被央視稱為“最痛的一課”。然而二十年后,戈壁灘上的白色航母靶標留下巨大彈坑,標志著中國反航母體系的涅槃重生。
射程1500公里的東風-21D與4000公里的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組成雙重打擊鏈,獨創“彈道導彈打航母”技術。50萬美元的單發成本,可威脅10億美元的航母,堪稱性價比最高的“航母殺手”。
2016年南海對峙中,火箭軍數枚導彈鎖定美軍“里根號”與“斯坦尼斯號”雙航母編隊,迫使對方撤出敏感海域。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宣告美軍“航母威懾”時代的終結。
當美媒2018年斷言“中國需22年才能擊沉航母”時,他們選擇性忽略了中國在戈壁靶場連續多年的實彈測試,以及悄然成型的天基海洋監視系統。這種“藏鋒于鞘”的智慧,正是“騙過世界”的精髓。
航母與反航母力量的博弈,實則是國家戰略智慧的較量。
俄羅斯明牌威懾:依靠核潛艇的隱蔽突防,2023年仍被美專家列為頭號威脅。
中國則暗線布局:構建“導彈+衛星+核潛艇”的三維打擊鏈,卻讓西方誤判技術瓶頸。俄媒曾推演:中國若在近海決戰,即使損失30%-40%艦艇也能摧毀美軍航母。而美國《國家利益》雜志不得不承認:“中國正將美軍航母逼出西太平洋”
當普京展示“鋯石”導彈的試射畫面,當東風-26的發射車駛過朱日和沙場,兩大反航母體系殊途同歸:一個沿襲鋼鐵洪流的正面對抗,一個開創不對稱戰爭的東方智慧。今日的太平洋,不再是誰家航母的后花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