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惑:不知從何時起,孩子漸漸關上了心門,和自己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曾經無話不談的小家伙,如今卻總是沉默寡言,這讓家長們既焦慮又無助。其實,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并非難事,掌握這三個實用方法,能幫助你重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一、每天說一兩句積極的話。
孩子內心深處最渴望的不是 “只有表現好才值得被愛”,而是自己的努力能被看見、被認可。有位媽媽分享過這樣的經歷:她的孩子期中考試成績不太理想,回到家垂頭喪氣。媽媽沒有批評,而是輕輕摸了摸孩子的頭說:“媽媽看到你這一個月每天都堅持做額外的練習題,雖然這次成績沒達到預期,但這份努力特別可貴。” 孩子聽到這話,眼圈一下子紅了,主動和媽媽說起了考試時的緊張和失誤。
積極的話語就像溫暖的陽光,能照亮孩子的內心。當孩子在學系鞋帶時反復出錯,別急著指責 “你怎么這么笨”,不妨說 “你一直在嘗試,這種堅持的樣子真不錯”;當孩子畫了一幅并不完美的畫,別說 “這畫得什么呀”,可以說 “你用的顏色搭配很特別,媽媽很喜歡”。這些話語能讓孩子感受到,無論結果如何,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被關注著,從而更愿意向家長敞開心扉。
第二、給孩子說話的空間,別急著打斷。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常常陷入 “打斷、判斷、指導” 的模式。孩子剛說 “今天在學校……”,家長就迫不及待地打斷:“是不是又調皮了?” 孩子想分享一件開心的事,家長卻立刻評判:“這有什么好高興的,要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慢慢就不愿再說話了。
真正能拉近與孩子距離的,是 “先聽完,不打斷” 的耐心。當孩子說話時,家長要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地看著孩子,用眼神和點頭表示自己在認真聽。比如孩子說 “我今天和同桌鬧矛盾了”,家長先別急著指責誰對誰錯,而是等孩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完,再溫和地問 “那你現在感覺怎么樣呢”。當孩子發現家長愿意耐心傾聽自己的想法,沒有偏見和指責,他們會越來越愿意把心事分享出來。
第三、建立專屬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抽出固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比如周末一起包頓餃子,讓孩子參與選餡料、搟皮的過程,在動手的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晚上散個步,拋開學習、作業等話題,只聊孩子感興趣的動漫、游戲或者學校里的小趣事。
在這段專屬時間里,家長要做到不批評、不講道理、不看手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當孩子眉飛色舞地講著學校的趣事時,家長要積極回應;當孩子遇到小煩惱時,家長要給予安慰和鼓勵。通過這樣的相處,孩子會真切地感受到:“在媽媽身邊,我是被喜歡的,是被重視的。” 這種溫暖的感覺,會讓孩子更愿意親近家長。
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從每天說一句積極的話開始,學會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建立屬于你們的專屬時光,相信你和孩子的關系會越來越親密。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認知,提高養育子女的能力,重點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輟學、拖拉磨蹭、沉迷網絡、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