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資訊零部件采供一步到位
全球汽貿網資訊,根據彭博新聞社7月7日報道,小米憑生態優勢與本土化策略在蘋果折戟的電動車戰場初戰告捷,SU7一小時狂攬28.9萬訂單,但規模瓶頸、技術爭議與出海困局正考驗雷軍"最后一搏"的生死邊界。
(圖片來源:法新社)
作為唯一成功跨界造車的科技公司創始人,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難掩鋒芒。
上月在北京舉行的小米第二款電動車(萬眾期待的SUV)發布會上,雷軍直接提及蘋果公司——這家耗費十年時間與百億美元資金造車卻最終放棄的科技巨頭。
“蘋果終止造車計劃后,我們對蘋果用戶給予了特別關照?!彼赋?,蘋果手機用戶將能無縫連接小米汽車。
此番暗諷之后是實力展示:小米宣布其新款多功能車發布一小時內訂單突破28.9萬輛,超越2024年3月推出的首款轎車。
小米在蘋果失敗領域取得的成功,既鞏固了雷軍的聲譽,也使小米躋身中國最具價值企業之列,更撼動了科技與汽車兩大產業。
蘋果雄心勃勃的“泰坦計劃”崩塌,恰恰反襯出小米務實策略的有效性——其既借鑒特斯拉與保時捷的成熟設計,又堅守吸引Z世代用戶的平價理念。
至關重要的是,小米進入了全球最具潛力的電動車生態系統——中國。憑借現成充電網絡與成熟供應鏈等,小米擁有蘋果缺失的結構性優勢。
小米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
“雷軍與小米的號召力、品牌認知及生態體系不容小覷,”上海咨詢公司Automotive Foresight董事總經理張豫表示,“這對家中充滿小米產品的年輕消費者影響巨大,選購電動車時自然傾向小米。”
但造車遠比手機或家電制造復雜——需攻克安全法規、全球物流與規模量產,同時抗衡百年車企的豐富產品線。任何海外擴張更需應對復雜地緣政治。作為首批實造車的科技巨頭,小米正踏入無人區。
蘋果的敗因
蘋果內部代號“泰坦”的造車項目失敗,主因在于其不僅造電動車,更曾試圖以L5級全自動駕駛技術顛覆行業。目標過高且方向搖擺,導致十年努力無果而終。
55歲的雷軍則精控資源并押上個人聲譽,宣稱造車是其“人生最后一次創業”。
小米官方稱,雷軍團隊通過走訪吉利、長城等車企及80余場行業會議(接觸超200位專家)學習造車。事實上,他們還憑借科技巨頭光環接近大型車企并挖角頂尖人才。在小米宣布造車前數月,吉利與其創始人李書福邀雷軍參觀寧波研究院探討合作。
據吉利內部傳聞,雷軍當時添加了研究院多名員工微信,包括時任院長胡崢楠。胡后加入雷軍聯合創立的順為資本。
挖角策略
知情人士透露,小米獵頭曾密集接觸吉利員工。雖業內人才流動常見,但此等挖角力度實屬罕見。吉利未回應置評請求。
2024年SU7發布會上,雷軍稱酷愛保時捷的胡崢楠是小米造車核心功臣,并強調其“合約期滿后離職”。
其他加盟高管來自北汽、寶馬、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五菱合資)及麥格納斯太爾等企業。
除集結頂尖人才外,雷軍更前瞻性押注自控供應鏈——吸取早年手機業務因斷供受制的教訓。
2016年小米供應鏈團隊曾開罪三星電子,導致這家韓企威脅斷供頂尖AMOLED屏。
為修復關系,雷軍親赴深圳會見三星中國負責人。據小米傳記記載,二人晚宴對飲五瓶紅酒,雷軍更多次赴韓道歉協商恢復供應。三星代表拒絕置評。
進軍造車后,小米投資覆蓋電動車全產業鏈:從電池芯片到空氣懸架傳感器。數據顯示,其在2021-2024年間通過順為等基金向超百家供應商注資逾16億美元。
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浙江埃伏科技的車載充電器等被投企業產品已用于小米汽車。
小米更投入百億人民幣(約14億美元)自建工廠,而非效仿蔚來、小鵬初期的代工模式。
“跨界造車的科技公司中,曾具硬件經驗者比純軟件服務商更易成功,”瑞銀中國汽車研究主管鞏旻表示。
抄襲爭議
盡管初戰告捷,但質疑聲不斷:小米首款車被指多處模仿,且單一車型成功不足為證。雷軍的激進策略亦引發行業不滿。
據傳上汽乘用車副總俞經民曾暗諷SU7酷似保時捷“不要臉”(小米未回應)。該車被網友戲稱“保時米”。
由前寶馬設計師李田原領銜的設計團隊辯稱,SU7造型基于空氣動力學與性能考量。
3月底SU7致命事故再引波瀾——事故發生時高級輔助駕駛功能處于開啟狀態,導致監管部門收緊該技術推廣。
事故后活躍的雷軍在社交媒體靜默逾月,5月復出時稱遭遇“職業生涯最艱難時刻”。
所幸“米粉”忠誠度極高。小米早年通過用戶反饋培育的草根黏性,助其建立強大品牌資產。SU7在事故后仍居暢銷榜前列。
經銷商反映近半顧客未對比競品直接下單SU7。
“大量家長為孩子購車,說明其安全質量已獲傳統買家信任,”Third Bridge高級分析師陳曉穎指出。
規模瓶頸
受新車型YU7需求拉動,小米將2025年交付目標從30萬輛上調至35萬輛。SU7轎車21.59萬元與SUV 25.35萬元的起售價,正挑戰特斯拉Model 3/Y。
電動車業務漸顯盈利前景。受汽車與手機銷售推動,小米今年一季度營收創新高。雷軍6月投資者會議稱電動車業務有望2025下半年盈利。
但即便小米電動汽車的受歡迎程度能夠超出其忠實用戶的范圍,其生產規模仍處于較為小眾的水平:比亞迪去年銷售430萬輛新能源車(含海外),特斯拉全球交付178萬輛,豐田年銷1,080萬輛且車型超70款。
張豫指出,雷軍尚未發力比亞迪主導的20萬元以下大眾市場。
缺乏該價位產品線,小米汽車將局限于中高收入群體,面臨與特斯拉相同的客群狹窄風險。
不過初勝鼓舞雷軍布局全球。上周他宣布2027年考慮出海。
盡管面臨歐盟、美國和土耳其關稅壁壘,但據36氪4月報道,小米擬在慕尼黑設研發中心,并擇機在德國、西班牙和法國等歐洲市場試水。
“小米是汽車行業后來者,”雷軍6月微博坦言。但在技術創新驅動與中國電動車文化全球崛起的背景下,“后來者也有機會?!?/p>
小米造車的首戰告捷,本質是生態優勢對制造壁壘的階段性勝利。雷軍以"科技普惠"為矛,借百萬米粉的信仰充值與本土供應鏈紅利,將SU7打造成"年輕人的第一輛保時捷",一小時內斬獲28.9萬訂單印證其品牌勢能。但狂歡背后暗藏三重挑戰:規模生死線上,35萬年銷量目標不足比亞迪月產能,自建工廠的重資產模式在價格戰中尤顯兇險;技術層面,"保時米"爭議與致命事故暴露設計原創性與智駕成熟度短板;全球化困局中,歐盟關稅壁壘使慕尼黑研發中心的出海前景迷霧重重。雷軍押上"最后一次創業"的豪賭,實則在驗證科技公司造車的可行性邊界。當Z世代情懷遭遇大眾市場殘酷競爭,小米亟需在2025盈利節點前,將生態黏性轉化為可持續的制造體系護城河。
(編譯:全球汽貿網 Luc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