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一則關于央企、國企干部“逃逸式辭職”的消息引發熱議。
據報道,一些干部利用辭職這個窗口,悄悄把在職期間的利益收割一空,甚至帶著千萬年薪轉身進入合作企業。
紀委也發出強烈信號,明確表示將全面排查干部辭職前3年的行為,從權力運用到經濟責任,一查就到底。
01、“逃逸式辭職”究竟是什么?
聽起來像個新詞,但其實它描述的是一種非常直白的現象——部分干部利用在崗時暗中謀劃、暗中布局,趁辭職之際,迅速蝶變“利益收割機”。
他們在職位最高、監管最薄弱的關鍵點上埋下暗線,比如簽下高額合同、鋪好資產轉讓、搭好關系網,一旦離開,就能實現利益最大化,甚至越過法律邊界。
尤其是央企、國企那些資金密集、權力集中的崗位,經常成為“包袱”、也成為“利益點”。
辭職成為逃避懲罰、規避問責的借口,甚至變成了一道門檻極低的“逃跑”通道。
這次紀委的動真格,不僅要查辭職的事實,更要追溯辭職前的所有決策和行為——“指針”已鎖定在“離崗前的3年內”所有可能的利益輸送與利益鏈。
02、什么是“期權腐敗”?原來是“暗中布局”
紀委提到的“期權腐敗”,其實不是我們常說的股權或金融術語,而是形象比喻:在職期間利用手中的權力資源,提前為自己謀劃利益,一旦辭職,便能逐步“收割”。
比如:
在在職過程中批復了巨額工程項目或資金,辭職后變身成企業顧問或合作伙伴,獲得高額回報。
或者利用崗位與民營企業形成利益聯結,提前布局股份、項目或資源,待離開后“借機”分一杯羹。
這類操作,表面上看似自主擇業,實則權力變現、利益輸送。這些暗中交易,常被蒙蔽在辭職的“風光”背后,大大增加追責難度。
過去的問責機制,未能完全覆蓋這類“提前布局”的隱蔽操作,給了一些干部鉆空子的空間。
03、辭職成“漏洞”?監管已開始“堵死”
本次紀檢部門的重拳出擊,明確表態——辭職前的3年內,凡涉及權力操控、利益輸送、經濟責任問題的干部,都將被全面核查。
對不起,以下幾類干部,絕不放過——
- 重要崗位的“核心干部”:尤其是涉及財務、投資、采購和人事的關鍵負責人。這些崗位的權力一旦被濫用,后果甚大。
- 臨走前“慌忙審批”的干部:最喜歡在離崗前簽字、批準一些大項目或資金流向。他們的“臨別簽字”是不是秘密交易的最后“拼盤”?
- 一走了之就“跳槽”到企業:背后有沒有利益輸送,是否“優惠”留取。
- 越走越“遙控”的影子干部:表面離職,背后還在操控局面。
- 提前退休、崗位更替時被舉報的:別以為辭了職就沒事,線索隨時可能揭開。
凡是離職、退崗、調動的關鍵環節,都要經歷“廉潔檢測”。保證不讓任何腐敗死角留存。
官方表態——對“逃逸式辭職”絕不姑息,必深入追查到底。未來,類似行動會持續擴展,除了追查已知案源,還會在制度上堵死變通的空間。
這場“清理門戶”的戰役,意味著所有干部都要自覺“亮劍”,不做“潛伏者”。否則,一旦被查出問題,后果不僅是紀律處分,還會影響職業前途。
央企、國企,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都要一一“過篩子”,每一個崗位都不能疏忽。
這次紀律整頓,無疑是凈化政治環境、弘揚廉潔之風的強烈信號。對那些利用辭職逃避責任、借機謀利的干部,絕不遷就!
只要我們制度不放松,不讓任何逃跑的縫隙存續,腐敗就會死得更快、死得更徹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