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8年,拿破侖·波拿巴戰敗已逾三十載,其陰影與法國大革命的余波仍籠罩著歐洲大陸。在1815年簽訂德和平協定曾是反動勢力的一場勝利 --- 英、法、奧、普、俄等列強締結同盟,誓要聯手扼殺任何革命火種。激進主義與共和思想再難撼動歐羅巴的"太平盛世"。
奧地利首相克萊門斯·馮·梅特涅親王(Prince Klemens von Metternich)被視為這一新保守秩序的締造者——一些歷史學家稱之為“梅特涅體系”。然而,對歐洲各地的許多人來說,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并非噩夢,而是一種激勵。
英、法、奧、普、俄等列強締通過“梅特涅體系”控制歐洲。
自由主義者追求個人自由與公民權利,諸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這些權利需通過憲法保障、新聞自由和定期選舉來實現。民族主義者同樣懷抱這些理想,但在意大利與德意志,他們更渴望實現國家統一;而在多民族的奧地利帝國境內,他們則爭取更高的認同度、自治權及語言文化的尊重。波蘭人繼續尋求恢復獨立的波蘭,并于1830年發動了反抗俄國人的血腥起義。他們的事業得到了整個歐洲自由主義者的支持。
在多數國家,自由派與民族主義者面臨著嚴苛的審查法律、被秘密警察逮捕,以及政黨與集會禁令。但總有變通之法:在法國,私人宴會化作政治集會;在意大利,科學社團探討時政;而德國的體操團體亦復如是。這些自由主義運動主要由中產階級主導--- 他們雖懷有各自的地方與民族訴求,卻也秉持諸多共同的價值理念與目標。他們滿懷熱忱、組織嚴密,只待時機來臨。
“我深信此刻我們正沉睡在火山口上……難道你們沒有覺察到歐洲大地又在顫動嗎?難道你們沒有感受到革命的風暴正在空氣中醞釀嗎?”--- 法國自由派政治家亞歷克西斯·德·托克維爾
但并非只有中產階級渴望改變。到1848年,人口增長和食品價格上漲已在整個歐洲引發饑餓、貧困和社會動蕩。低工資和饑餓迫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城市......在那里他們成為廉價勞動力,為日益發展的工業化地區提供食物。他們住在貧民窟,如果能找到工作,就必須在惡劣的條件下長時間工作。
低工資和饑餓迫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城市,稱為廉價勞動力。
工人的暴力抗議活動正在加劇。
農作物歉收和馬鈴薯枯萎病使原本就糟糕的形勢雪上加霜,愛爾蘭爆發了致命的饑荒,法國各地爆發了糧食騷亂。面對這樣的危機,歐洲各國政府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支持,也沒有抱有改革的希望。當法國首相弗朗索瓦·基佐(Fran?ois Guizot)被質疑只有最富有的一半人才有資格在法國投票時,他只是回答說“Enrichissez-vous”(致富)。
法國首相弗朗索瓦·基佐的保守主義政策讓法國民眾怨聲載道。
1847/48年冬,一場急劇的經濟衰退導致數千人失業。改革的必要性愈發迫切,但歐洲各國政府卻遲遲未能采取行動。歐洲革命德舞臺已經準備就緒。
“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我們更糟糕了...在這個被稱為歐洲花園的國度,人民卻死于饑餓,活得比牲畜還不如。唯一的法則就是恣意妄為。” --- 意大利詩人路易吉·塞特姆布里尼
在意大利南部,兩西西里王國由西班牙波旁王朝國王斐迪南二世統治。他災難性的土地改革導致西西里地主和農民聯合起來反對他。
帝國境內的民族主義者也受到事件鼓舞。匈牙利議會上,政治家科蘇特·拉約什(Lajos Kossuth)發表激昂演說,譴責哈布斯堡專制制度是“麻痹我們神經、扼殺我們靈魂的瘴癘之氣”。他的演講被印刷并廣為傳播,激勵了整個帝國的其他人。
他的王國即將迎來1848年的第一場革命。在西西里島,憤怒的民眾將波旁王朝軍隊逐出巴勒莫,隨后全島宣布獨立,重新啟用1812年的自由主義憲法。革命熱潮蔓延至意大利本土——那不勒斯的群眾集會迫使國王斐迪南二世頒布憲法。
在皮埃蒙特-撒丁尼亞王國,革命威脅促使卡洛·阿爾貝托國王欽定憲法,都靈街頭陷入歡慶。
越過邊界,在奧地利統治的倫巴第-威尼西亞地區,意大利民族主義者于米蘭和威尼斯揭竿而起……最終驅逐了奧地利守軍。
然而這些戲劇性事件,即將被來自巴黎的消息徹底掩蓋。
“法國一打噴嚏,歐洲就感冒。” --- 奧地利首相克萊門斯·馮·梅特涅親王
自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以來,法國一直由路易-菲利普統治,即所謂的“公民國王”。與波旁王朝的前任查理十世相比,他更為溫和 --- 但盡管經濟危機日益加劇,他仍反對進一步改革。他的首相基佐因禁止實際上是反對派集會的宴會而遭到憎恨。憤怒的民眾游行穿過巴黎,高呼打倒基佐,改革萬歲!
迫于壓力,菲利普于2月23日解除了基佐的職務。然后民眾仍然覺得這不夠。就在同一天晚上,600多人聚集在法國外交部,與駐守該地的200多名法軍發生對峙。期間一枚不明武器被發射,作為回應,緊張的士兵們向人群連續射擊,造成52人死亡、74人受傷。
菲利普失去對首都巴黎的控制,暴徒向杜伊勒里宮推進,他退位并逃往英國。新的臨時政府成立,新任外交部長阿方斯·德·拉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在巴黎市政廳宣布:“共和國宣告成立!”
法國君主制僅僅3天就土崩瓦解。這一震撼消息通過新式的電報系統迅速傳遍了整個歐洲。
法國民眾通過二月革命推翻了國王路易-菲利普的統治。
75歲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是首批獲悉革命的歐洲政客。他的警務總長向他保障,此類事件不會發生在維也納,然后到了3月13日,深受巴黎革命影響的大約4000名學生走上維也納街頭,并與軍方爆發沖突。軍方開槍打死4人。維也納的工人選擇與學生并肩抗爭。人群的怒火大多指向梅特涅 --- 當帝國樞密院建議他辭職時,這位昔日的鐵血宰相竟順從應允,黯然流亡英國。歐洲史上最傳奇的政治生涯之一,在延續40載后,就此落幕。
民眾通過在維也納的抗爭,迫使皇帝斐迪南一世要求梅特涅辭職。
皇帝斐迪南一世身患癲癇且口齒不清,向來只是個傀儡君主。然而當樞密院宣布將選舉制憲議會時,民眾竟在街頭向他歡呼致意。秘密警察銷聲匿跡,審查制度形同虛設,維也納民眾歡慶勝利。
匈牙利人發起了自己的革命,提出了 12 項要求,其中包括更大的自治權、新聞自由和議會改革。布拉格的捷克自由主義者成立了一個全國委員會,并向維也納的帝國政府發出了他們的要求。奧斯曼帝國瓦拉幾亞省甚至爆發了羅馬尼亞民族主義起義,迫使當地王子退位。
在德意志各小邦國,統治者們面臨民眾的改革呼聲。為避免王座傾覆,多數君主迅速作出讓步。
象征德意志統一的黑紅金三色旗在示威人群中格外醒目。
首屆全德國民議會在法蘭克福召開,來自各邦的民選代表齊聚一堂。他們正就實現德意志統一的自由主義理想展開辯論,并著手起草國家憲法。
在普魯士首都柏林,學生與自由派人士為梅特涅倒臺歡欣鼓舞。腓特烈·威廉四世國王雖承諾改革……卻同時向城區增派軍隊。
柏林市民與軍隊的緊張關系持續升級,3月18日抗議者筑起街壘。軍隊發動攻擊導致巷戰爆發,造成800名示威者喪生。血腥鎮壓令國王心生悔意,最終撤出城內駐軍并承諾制定新憲法。
“先生們,備好馬吧!” 法蘭西共和國宣布成立了!” --- 沙皇尼古拉一世
并非所有歐洲國家都樂于擁抱變革。在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堅決反對任何改革。登基首日爆發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曾給他造成嚴重心理陰影。
沙皇尼古拉一世對任何改革持反對態度,展開強力鎮壓。
此后他強化了書刊審查制度,并組建了新的秘密警察機構——第三廳。當局對所有疑似顛覆分子進行鎮壓: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被捕后遭受模擬處決,隨后被流放西伯利亞。
按歐洲標準,英國已是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自由主義國家,中產階級普遍安于現狀。
但此時正興起一場要求深化民主改革的民眾運動——因其推行《六點人民憲章》的綱領,得名"憲章派"。4月10日,倫敦舉行了大規模集會。當局嚴陣以待,增調8萬警力防范騷亂,但集會最終和平落幕。
在荷蘭,國王威廉二世支持新憲法和改革,成功地阻止了任何革命動亂。幸運的是,丹麥國王腓特烈七世在一月份廢除了君主專制主義,從而也避免了革命。
1848年,波蘭人對革命浪潮寄予厚望,期盼其能為恢復獨立鋪平道路——畢竟歐洲自由派曾多次對波蘭復國理念表示支持。
但現實是,沒有任何列強愿意為了波蘭人去冒險與俄羅斯對抗。
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