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在特朗普即將 “封關” ,還有最后兩天的時候,走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步,這一步棋,可能會改變整個棋局的走向。
特朗普這位政治舞臺上的 “猛人”,向來以強硬的貿易政策著稱。他再次上臺后,揮舞著關稅大棒,四處出擊,試圖通過加征關稅來改變美國的貿易逆差局面,重塑全球貿易規則,使其更加符合 “美國優先” 的戰略。而印度,這個南亞次大陸上的大國,也不幸被納入了他的 “射程”。
原本,印度和美國的關系看似親密,特朗普也曾放話,印度可能是第一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然而,這一切美好的表象在利益的沖突面前瞬間破碎。美國在談判中步步緊逼,不僅要求印度降低對美國汽車零部件的關稅壁壘,還妄圖徹底打開印度的農產品市場,甚至將轉基因大豆、玉米以及觸碰印度宗教紅線的牛副產品等一股腦地塞進印度。
這對印度來說,無疑是一記記沉重的打擊。牛,在印度教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圣地位,進口牛副產品,這簡直是對全體印度教徒信仰的公然踐踏,是絕對不能觸碰的紅線。莫迪作為印度的領袖,其政治根基在于廣大民眾的支持。一旦他為了迎合美國而不顧宗教感情和農民生計,那他的政治生涯必將岌岌可危。
更何況,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數億農民依賴土地生存。美國農產品憑借巨額補貼和高效生產,一旦如潮水般涌入印度,本土農業和農民必將遭受滅頂之災,這是莫迪政府無論如何都不敢面對的噩夢。
起初,面對美國對農產品市場的無理要求,印度也曾試圖求和。莫迪政府甚至打算用軍購訂單來安撫美國,許下了購買十年美制武器的承諾。然而,特朗普卻不為所動,他覺得印度還有更多的 “油水” 可榨。這就導致了印度外長蘇杰生在美國整整四天,卻連特朗普的影子都沒見到,被徹底晾在了一邊,場面十分尷尬。
俗話說,兔子急了還咬人。印度這個擁有龐大人口、心懷大國夢想且自尊心極強的國家,在被美國逼到墻角后,終于爆發了。
在特朗普設定的 7 月 9 日關稅大限僅剩兩天的關鍵時刻,印度以美國單邊加稅 “違反世貿組織規則” 為由,果斷宣布對美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征收等額的報復性關稅,涉及金額約 7.25 億美元。這一舉措,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打亂了美國的施壓節奏和談判部署,將難題又原封不動地踢回給了美國。
那么,印度為何敢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如此強硬地對美國出手呢?其實,印度的底氣并非憑空而來。首先,特朗普的 “封關” 威脅是針對眾多國家的,歐洲、日本、韓國等美國的傳統盟友也都面臨著巨大壓力。在 7 月 9 日大限即將來臨之際,這些國家都在觀望,沒有一個輕易妥協。這種集體性的猶豫和抵抗,給了印度莫大的勇氣。
大家都不慫,我印度又何懼之有?而且,美國這次的蠻橫要求實在太過分,觸及了印度的底線,印度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這種集體抗壓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攤了印度單挑美國的政治風險,讓印度能夠抓住這個時機,果斷出手。
其次,印度心中一直懷揣著一個日益膨脹的 “大國夢”。它深知美國是其第一大出口市場,在經濟上存在一定依賴。但這次行動,對印度來說,更多的是一次對自身獨立性和戰略定位的強烈宣示。印度外長蘇杰生曾明確表示:“將印美關系說成圍繞中國展開是嚴重的過度簡化,甚至具有極端的誤導性。” 這句話背后的深意是,印度與美國打交道,絕非單純為了充當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印度有著自己的大國抱負,渴望與美國平起平坐。這次對美國的強勢回擊,正是印度向世界展示其獨立意志、證明自己并非附庸的絕佳機會。如果在此時屈服,印度又何談與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競爭,何談維護大國尊嚴呢?
再者,印度敏銳地察覺到了國際格局的微妙變化。中國此前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憑借堅定的立場和頑強的韌性,最終與美國達成了相對平等的協議。這一成功先例,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印度前行的道路。它讓印度明白,面對美國的霸凌,強硬抗爭并非沒有出路,相反,一味妥協可能只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更重要的是,莫迪在關鍵時刻積極展開外交行動,尋求支持。他先是參加了巴西的金磚國家峰會,緊接著對五個國家進行巡訪。在金磚峰會上,盡管普京和中國領導人未親臨,但印度的舉動卻耐人尋味。它自詡為 “全球南方的代言人”,并與其他金磚成員國共同發布了呼吁 “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的聯合聲明。
這一行動,無疑是對美國霸權核心支柱 —— 美元體系的一次有力挑戰。印度借助金磚平臺向美國施壓,為自己的單邊反擊行動贏得了國際聲援和戰略回旋空間,試圖通過嵌入 “全球南方” 的大框架來增強自身力量。
印度的這次 “突然出手”,猶如一把利刃,直刺美國的戰略核心。在距離 “封關” 大限僅剩兩天的關鍵時刻,美國期待的盟友屈服場景并未出現,反而被印度這個本應是重要戰略伙伴的國家率先 “捅了一刀”。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令人擔憂,歐盟、日韓等其他面臨關稅壓力的國家和地區,很可能會受到印度的鼓舞,紛紛效仿,掀起抵抗美國關稅大棒的浪潮。一旦這種情況發生,美國精心構建的關稅威懾體系將面臨崩潰,甚至可能會反噬自身,陷入貿易戰的泥潭無法自拔。
從更深遠的戰略層面來看,印度的這一行動極有可能對美國的 “印太戰略” 造成重創。美國推行 “印太戰略” 的核心目標之一,便是拉攏印度,利用印度來制衡中國的影響力。然而,如今美國非但未能將印度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反而因自身的蠻橫和貪婪,將這個關鍵的戰略伙伴推向了對立面,至少也在雙方之間制造了難以彌合的信任裂痕。
印度不僅不再對美國言聽計從,還在金磚平臺等國際舞臺上,開始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這與美國 “印太戰略” 的目標背道而馳,美國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就這樣被印度的 “突然出手” 無情地引爆了。
印度正加速擺脫美國戰略伙伴的框架束縛,朝著更加獨立、甚至傾向于多極化的方向發展。莫迪想要成為 “全球南方代言人” 的勃勃雄心,相較于美國給予的 “印太戰略關鍵伙伴” 這一虛名,顯然更具吸引力和全球影響力。
那么,印度能否憑借自身實力完全頂住美國的壓力呢?
它又有哪些底牌呢?答案或許就在印度的制造業。印度的制造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業在經濟中占據較大比重,這使得其出口美國的商品結構并非至關重要,主要集中在珠寶首飾、服裝、農產品等傳統領域。特朗普試圖通過加征關稅來 “拿捏” 印度,效果大打折扣。
畢竟,相較于手工藝品價格上漲,印度更在意本國農民的土地和宗教根基是否能夠得以保全。印度在這場博弈中,算得很清楚,兩害相權取其輕,其看似劣勢的產業結構,反而成為了談判桌上的一張 “硬牌”。
特朗普原本想通過強硬手段逼迫印度就范,使其成為美國戰略棋盤上的一顆聽話棋子,卻沒想到親手將這顆重要棋子彈飛,導致美國在這場戰略大棋中遭受重大損失。國際政治經濟的棋局,總是充滿了變數和意外,而印度的這一步棋,無疑為這個復雜多變的棋局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