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懂酒哥
當下,白酒行業的深度調整依然在持續,“低度潮飲”卻逆勢崛起,成為酒業競爭的新高地。
近期,低度酒頻頻出現在各大酒企的新品戰略當中,競爭維度從單一產品延伸至品牌戰略、渠道創新、供應鏈建設等全鏈條重構。在酒業動銷嚴冬的現狀下,異軍突起的低度酒是否真的能否成為新的增長點,成為業內爭論的焦點問題。
酒業向低度發力
近期,頭部酒企在低度酒領域動作頻頻。
7月4日,洋河股份在公開平臺稱,公司在低度酒領域有傳統歷史與良好基因;其擁有33度洋河大曲、33.8度洋河微分子酒、38度海天夢等相關產品;其具備豐富的低度酒儲備,將順應年輕化和低度化趨勢,積極開展產品布局與消費者引導工作。
無獨有偶,水井坊也在當天表示,為應對當前的白酒消費趨勢,公司在原有的38度核心產品(包括井臺)基礎上,研發并在部分區域市場試點推出38度以下產品;此外,公司在線上和新零售渠道試點推出小包裝規格產品。同日,天佑德酒也在公開平臺表示,公司目前推出了一款28°檸檬風味青稞酒,已于近日在部分地區及電商平臺上市。
不久之前,五糧液表示將重推29度產品。在2024年業績說明會上,五糧液副董事長華濤曾透露,將推出如29度五糧液等一系列鎖定年輕消費群體的產品。為了探索年輕化路徑,公司還在去年年底組建了年輕化專班。
瀘州老窖在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已研發出28度國窖1573,16度、6度國窖1573正在測試。早在去年,瀘州老窖方面透露38度國窖1573份額占比國窖系升至50%,低度酒成為核心營收支撐。水井坊也在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表示,觀察到25-30歲年輕群體消費者在新零售OTO平臺消費提升,將嘗試推出更多38度以下產品。
酒類產品的核心仍然是品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降度技術較為繁瑣,高品質低度白酒產量少,所以市場一直對低度酒有著“低度酒酒質差”的印象,低度酒市場也深受其限制。
但低度酒不是簡單的高度酒加水,優質的低度酒對基酒品質和勾調技術有更高要求。低度白酒生產常伴隨酒體稀釋和沉淀物清除,酒的風味大大弱化,出現口感淡薄、余味縮短、酸味過重等問題,更嚴重的還會出現明顯水味。為克服這些問題,酒企需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基酒品質等突破低度化瓶頸。五糧液股份公司技術總顧問趙東曾表示,白酒以酸酯成香,做到“低而不濁、低而不雜、低而不淡”,勾調技能更重要,“可以說低度酒技術比高度酒更嚴”。
除白酒外,黃酒、啤酒等也在進行降度創新、推出多元化口感等。例如,黃酒頭部企業,會稽山推出8度的“一日一熏”氣泡黃酒(290ml),定價10元左右,直擊年輕人的微醺飲用場景;即墨老酒推出6度的青梅味氣泡黃酒(290ml),提出“輕度微醺輕松暢飲”的飲酒體驗。
“拉攏”年輕人
為何酒企不約而同地瞄準了低度酒賽道?
消費代際更迭下消費需求的重構是低度酒爆發的直接因素,當下,年輕化消費群體正在快速崛起,逐漸成為酒類產品消費的主力軍。有數據顯示,中國酒類消費人群正在快速更迭,“85后”在消費人群中占比50%以上。其中85到94年消費人群占比超過30%,“95后”占比將近20%。
但年輕消費者對高度數、口感辛辣的白酒,以及繁瑣的酒桌文化卻并不“感冒”, 而憑借酒精度低、健康舒適、口感柔和等優勢屬性,低度酒正成為年輕消費群體的“新寵”。要融入年輕人市場,酒企便開始迎合年輕人的口味與潮流,向“年輕化”轉型。
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2025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指出,在“年輕人群代際遷移+消費主權覺醒”背景下,消費需求從“量”的滿足轉向“質”的追求,“低度化、利口化”推動產品創新,差異化的特色香型、風味布局趨勢明顯。
里斯戰略定位咨詢曾發布的《年輕人的酒——中國酒類品類創新研究報告》顯示,年輕人更喜歡酒精度低的酒,僅有11.2%的年輕人喜歡30度以上的酒。10度左右是年輕人最喜歡的酒精度數,有39.6%的年輕人最喜歡該度數的酒,占比最高。另據網易數讀發布的《當代年輕人飲酒調查報告》,超過80%的受訪年輕人偏好中低度酒,其中超過59%的人群更傾向于中低度白酒帶來的朦朧、慵懶的微醺感覺。年輕消費者在追求白酒口感的同時,還注重“微醺”帶來的社交屬性和情感訴求。
中國酒業協會預測,2025年低度酒飲市場規模將突破740億元,年復合增速達25%,2030年有望邁向高端化發展階段。另據天貓新品創新中心(TMIC)發布的《低度潮飲趨勢報告》,2020年到2024年間,中國中低度酒市場規模已從200億躍升至571億,2025年預計超743億。中低度酒市場正呈現指數上升,成為新晉“黑馬”。
不少酒企已經在低度酒市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38度國窖1573產品目前賣得不錯,因為90后和00后喜歡喝低度酒,未來中低度白酒一定是行業的發展方向之一。”去年年中召開的2023年度股東大會上,瀘州老窖總經理林鋒表示,低度酒產品在公司產品中的占比已經從過去的15%提升到了50%左右,未來將堅定不移做好低度化。
并非行業萬金油
白酒是時間的增值品,“高度酒越陳越香、越存越值”是市場對白酒的普遍認知,但低度酒除消費屬性外卻無法實現保值、升值,因此低度酒熱潮的興起,也引發了業內的質疑。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從短期看,低度化是打開年輕市場的鑰匙,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創新迎合年輕人所面臨的問題;但從長遠看,低度化并不能解決當前白酒產能消化和刺激白酒消費的問題,相反,過度妥協可能讓白酒失去靈魂,毀壞白酒品類文化血統和根基。還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低度白酒的毛利更好、更高,符合企業盈利的需要,但在當前超萬億的白酒市場庫存面前,低度白酒卻并不利于行業去庫存。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低度酒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指出,首先,低度酒的貨架期穩定性問題突出,酯水解反應導致酒體渾濁、風味下降;其次,標準化程度不足,不同品牌的產品在質量、成分上存在較大差異;此外,部分產品過度依賴果味或氣泡感,可能削弱其作為傳統白酒的文化屬性。
尤其是在區域市場差異方面,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認為,低度酒市場在不同區域的發展速度存在差異。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低度酒的消費增速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年輕消費群體的聚集。而在蘇南地區,低度酒已占酒類消費總額的65%以上,成為主流消費趨勢。相比之下,部分傳統白酒消費區域仍以高度酒為主,低度酒的滲透率較低。
除上述問題外,酒企還有諸多問題需要面對,例如,中國消費者對低度酒的認知仍然以啤酒、預調酒等傳統品類為主,要改變消費習慣需要長期的培育過程。同時,傳統白酒品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定位,如何打破品牌固有形象,讓低度酒品牌在Z世代心中樹立起全新的、符合他們價值觀和審美需求的形象,是白酒企業需要攻克的難題。
此外,過去幾年,資本催生一批包裝時尚、口味甜膩的網紅果酒品牌,卻陷入同質化陷阱。同時,以流量為主要打法但缺乏產品力和供應鏈的網紅品牌,后期往往受困于渠道拓展瓶頸。有數據顯示,低度醬酒銷量增長41%的同時,復購率卻不足20%。因此,低度酒如何從“網紅”變為“長紅”是酒企需要思考的問題。
可見,如何有效“拉攏”年輕消費群體,找到新的增長點,酒企還需要花更多心思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