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st Vegetarian Restaurant In Korea]
韓國第一素
對,
我這個俗人又去吃素了。
都說上海富太的美容院是定期廟里吃個素,我本來是不信的。自從來韓國白羊寺參加Temple Stay(寺廟留宿),吃了整整兩天素,修仙未果、俗念四起的我好像有點信了。因為富太不管上山前怎么不開心,下山吃肉一定開心,神采奕奕馬上寫在臉上(玩笑)。
白羊寺其實是個和尚廟,山上不遠處有個小小的“天真庵”。“天真庵”似乎只有靜觀師太與負責組織禪院事務的Khema師太共住,就是這個庵,是韓國宗教素之顛。要去那邊吃頓素,不好意思,現在是一位難求。
我是虔誠吃喝的幸運兒,花了一個月時間訂上了美食禪修的位置。臉色白凈身姿輕盈的Khema師太是主理人,與山下50+女性一比,她簡直可以用保養得法形容,不過我沒有問她幾十年不曾見過的俗世化妝品牌子。
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她主動談起“剃光頭”這件敏感的事。
“剃光頭就不會有發型與穿衣搭配的煩惱了,可以專注于自己更重要的事,比如:修行。”這讓我突然想起最近一個觀念,女生在人生的學習階段、事業階段始終“相貌平平”,其實是上天莫大的恩賜。這輩子如果不執著易逝的外表,女性就自由一半了。
畢竟對一個優秀的女人來說,“好看”也只是最微不足道的優點,但一旦擁有“維護美麗”的執念,欲望就會被無限放大。去年全球院線大贏家《某種物質》The Substance,就是講述女性“完美詛咒”的故事。
有太多更重要的特質,擁有跨越時間的魅力,會帶來更持久的影響。這與美食一樣,好吃總比擺盤重要。
好的飲食就是藥
我這次為了韓國素食料理界掃地尼靜觀師太的菜而來,還有一個潛在愿望:為了自己可以“停下來”。
“好像總停不下來”已經成了我的“病”,時間總比預期要跑得快,那種“停不下來”的焦慮反過來,讓時間流得更加匆忙。
其實來這里前,電影《永恒之門》《At Eternity’s Gate》里梵高與加歇醫生的那段靈魂交談,對我觸動很大。
加:你為什么畫畫?
梵:我畫畫,事實上,為了停止思考。
加:一種冥想之類的療愈(原臺詞meditation)?
梵:當我畫畫的時候,我就停止思考。
加:你停止思考什么?
梵:停止思考,并且畫畫讓我感覺擺脫紛擾思緒,進入“內外一體”的狀態。我本想著充分地去分享我所看到的。我原以為一個藝術家應該教人如何去看待世界,但我現在不那么想了,現在我只思考——自己和永恒之間的關系。
加:你怎么理解永恒?
梵:必將到來的時間(原文:time to come)。有時他們會說我是個瘋子,但是有一點點瘋狂是最好的藝術。
加:你不是瘋子。
梵:有個醫生朋友真好。
白羊寺沒有“隨便吃頓素齋”的機會,外國人只有來參加Temple Stay才可以,得經歷集體鋪、撞鐘、108個敬拜、早課等等身心靈流程。
從中國飛首爾,再從首爾五個半小時火車至光州,再從光州市中心去深山…路途可以千里迢迢形容。我這個人再苦也吃心不改,初來白羊寺,勞頓全拋,就眼巴巴瞥見靜觀師太的醬缸,雖然遠遠地,但直勾勾地。
這里喝口水全是用這種一次性紙袋,飲水機默認冰水。佛珠是我“一個敬拜,冥想一句箴言,串一顆”這樣自己串的108顆。日常就是早睡早起,被子與床墊集體鋪地,吃全素白人飯。這里生活極簡。
其他能拉扯我注意力的,就只有仙境景色了。著名美食紀錄片《Chef‘sTable》拍攝靜觀師太的湖邊,我看著一只仙鶴從眼前飛過,頓時發現自己進了韓國的桃花源。
我終于來到靜觀師太的家。韓國第一素,才發現這里與中國有那么多連接。
我成都的好朋友熊燕留言說,四川的中國行,靜觀師太曾來明月櫻園,說那姐姐熊英的手作的“明月松酒“是藥,可以醫治身心靈。靜觀師太的理念是,好的飲食就是藥。也就是,修行在日常中。我再次感到緣分奇妙。
這次,我帶杭州沈木根大師的龍井茶給她喝,她喜歡,而且竟然清楚知道杭州的地理位置,也有微信。我才意識到,擁有師太這種“自在”,她的美食才有可能帶著佛法的力量,傳播到全世界。
用“時間換空間”的原始味覺
山下一家是嚴夏,白羊寺山上還是春天,新芽初綻,山花新開。我被波蘭、意大利倆室友抓起來hiking(老外為什么對徒步那么癡迷)……
累了,我把家鄉的龍井茶倒給各種顏色的朋友們喝,配上韓國的黃豆餡青團,“豆香”合“豆香”,作為補給真的不錯。
白羊寺周圍群山環繞,一路上土人參、京黃芩、堇菜、桑葚、香蜂草…當然,為這番天地里的純凈而生,不是為了用。
仙鶴家里,住著人人敬仰的靜觀師太。她一上來打招呼:“你們說我今天衣服漂亮嗎?”只見她眉眼矍鑠,一件亮湖藍色素衣,頭頂麻編帽子,驕傲地問著。一聽大家說好看,馬上嗤地笑出聲。
她的語氣神態就是個老頑童,怪不得她住“天真庵”山上。已經做尼姑50年的人了,她俏皮說笑自己17歲就上山,所以她覺得自己至今17。
生姜做陳醬,五種莓果做醋、蘇麻子碾粉做調料…各種食材偶得天成,佛門的單調餐桌,因這個老少女的創造而充滿喜悅。
食物,大量用發酵的醬料調味,酸、甜、苦、辣,無不如此被時光歷練。山上欠缺的食材,用時間帶來的稀有滋味作補充。
有限的味道被極大豐富了,單一食材在醬缸里可以停留很久,化成無數意想不到的分身。黃豆,可以是醬油、豆瓣醬、也可以是豆豉辣椒醬。沒了“山中羞澀”的限制,師太的菜單可以一直鮮活下去。
聽她的美食課,想起我的外婆做菜。她就這樣徒手拌著醬,手指是筷子,掌側是刮板,掌心是大勺,邊做菜邊聊起自己愛中國四川的麻辣。
那些紅殷殷的韓國辣醬,倒下來像厚緞子那樣,粼粼的。她邊拌著,邊嘗著濃淡,灶臺就如同她的道場,佛法唯心,一切調味都悠游自在。
靜觀師太說自己到廟里時間長,最大的好處是:“現在終于沒人會告訴她該做什么了”。臺下涌起一片笑聲。
“通過食物,我們可以共享同一種感受,交換能量,產生共鳴。”這是她目前跟自己說要做的事。
山里產季非常短暫的山筍,成為她授課歷史以來,第一次出現在菜單的off menu。她認為竹筍本身就蘊含很強的能量,但是,正因為筍的能量太強,它自身也帶著‘毒素’。
在筍長到50厘米時收割,她用焯水與醬汁的辦法去除筍里“毒素”。我猜她說得是草酸和氰苷。
靜觀師太指著眼前滾出濃郁菌香的“蘑菇”說:“今天要用它,所以從昨晚開始就把它泡在水里了。做某些菜的時候,到這個程度就可以直接放油翻炒,然后加醬汁、放調料攪拌。通常來說在家里或者其他廚師,他們處理整朵蘑菇的方式是清炒一下。”
但靜觀師太并不認為炒是最佳方法,想要充分獲取榆黃蘑(香菇)的全部精華,就要了解它的生長過程。然而為了得到這個品種的蘑菇,要花五年時間。
她采用的蘑菇種植方法是把牛蒡用攪拌機打碎,再加一點肥料。因為人們追求更便利的方式,現在溫室種植已經很普遍了。然而靜觀師太還是追尋自然農法,它們的味道和口感當然是不同的。“也不同于完全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的。”她補充說。
”在烹飪之前,你無法確定能否得到最好的味道。你必須先調味,然后等待,認真觀察,然后再去烹飪它,這樣你才能得到更好的味道。”調味的時候師太沒用辣椒粉,而是磨了花椒來代替。
她認為食物調味這事兒,想太多容易頭疼,所以不如保持原汁原味。用最樸實的做法,反而能激發出食材真正的魅力。當料理足夠純粹時,每一口都能嘗到大自然賦予的天然風味。
拌筍醬的別名叫“2號大醬”,師太在CNS(韓國化學研究院)的基礎上進行研發,僅制作醬料用了八年。師太認為加入漿果的醬入菜肴,整體顏色會更好,但加入漿果后必須等到釀制一年過后,雜氣才會逐漸消散。“這時漿果與容器(或環境)之間那種特有的契合所產生的能量才會持續釋放出來,所以必須進行持續發酵。”
她做其實很簡單:
第一步種蘑菇。
第二步把這樣準備好的蘑菇,按食材的量倒入水,然后往里面加醬油,煮。
不對,我好像漏了一個關鍵,醬油還得自己做好。靜觀師太自己做的醬油,也已經陳釀8年了。
省略風風雨雨一萬字…接下來放入蘑菇,然后再加入蘇籽油。師太將蘇籽油和醬油按1:1的比例調制,等稍微煮開之后,把火調成中火。“然后保持這種狀態再煮20分鐘以上,期間需要不時攪拌。”
邊燉煮蘑菇,咱再說回竹筍。“如今在韓國,潭陽竹筍最有名,產地就在城市附近,離這片區域(白羊寺)非常近,再過5天,就下市了。”竹筍從地里冒出后,待其長到約40-50厘米高時,師太連殼完整挖出。將其放入鍋中,加入醬料和鹽,整整熬煮六個小時。經過這樣處理后,將(鹽漬的)竹筍裝入陶罐密封保存,就能存放一整年供食用。師太最著名料理就是“涼拌竹筍”,具體是用醋醬/初醬(醬油+醋+糖+芝麻)或辣椒醬來拌的。為了更好的口感,她特意保留了淺表竹筍嫩皮,用鹽、梅子糖漿和醋腌制后,再用油炒,真是回味無窮。
靜觀師太說:“我們是以野菜為食的民族。每年三月至四月,都能收獲大量山地野菜。采摘這些野菜后,會將其烹飪成各式菜肴。如果不用大醬打底,換用醬油的話可以提升鮮味,而放鹽則能帶出甜味。”野菜野果還可以是調料,跨越時間的那種。
蘇籽粉
白羊寺內有一棵巨大的桑葚,這個夏天滿載著紫色汁液落到碎石地上,成了我們和小鳥的食物。
師太的理論很有意思。如果想要獲得那種蘊含獨特生命力的漿果提取物,就不能從雜貨店購買。因為那些產品有天然釀造的魅力,關鍵在于,它需要經過三到五年的關鍵定型階段,這是漿果提取物達至其理想狀態的必經過程。
所以,必須至少等待三年,才能使它的糖分完全轉化。發酵物表面形成的微生物層浮渣產生甜味之后(指發酵初期糖分出現),其實并不是10秒鐘的事。即使實際施加外力(比如攪拌),發酵過程也不會加快。這多虧了微生物的作用,所以發酵并不需要加入大量的糖。
“醋,可以不用糖做,但漿果提取物的糖含量幾乎達到80%,糖漿占20%。但這種醋的發酵基料是糖,卻只添加了1%左右。”
靜觀師太全部用蔬菜來釀的醋,已經是十年陳釀。“在這里面味道每天都在變。這些醋,不是樣本,而是實物。稍微提前觀察就能發現:它們各自相似,每年顏色和質地卻不同。無論好壞,至少都存了十年以上。”正因如此,去年秋天篩選時,她特意挑出好醋,過了廟里老和尚的品鑒關。
師太制作的五味子醋很像醋,但又不是醋,她用了白砂糖。我以為想做出這種甜味要用特殊的糖,但是她說就是普通白砂糖,這糖其實是酵母菌的飼料,最后殘糖并不多。
低糖理念被大量運用在師太的料理里。她制作醋只需要1%的糖,但制作發酵提取物則需要80%的糖。為了明顯甜味,她會借助米酒糟。同時,她也不排斥法國產的李子醬、青梅醬,根據不同的食材特性,在需要帶出基礎風味時使用。
我的菜包飯,靜觀師太建議搭配陳化三年的生姜陳醬。她把姜煮12小時,做成提取物,可以使用一年。把姜磨碎,然后加入總量7%或者8%的糖,然后溫室放置三年。“如果你能確定品質,那么也許能放10年或15年,也不會變質。”
底下蜂斗菜發酵的莖和葉子,??(meowi) 蜂斗菜(款冬)是一種春季野菜,葉子大,葉柄(莖)長,在韓國常用來做涼拌菜或包飯。春天吃葉子,現在莖稈正當季,正是享用的最好時機。
典型的碳水化物,除了包飯,還有面條。師太又喃喃自語聊起了心得:“得先過個冷鹽水(醋+鹽)才行,這樣處理完,就算直接吃也沒問題。不過話說回來,漢拿拉面不是本身就能吃嘛。聽說它的“新娘口味”(實指該品牌經典紅色款,因包裝喜慶俗稱'新娘面')特別棒呢,調味醬料味道很獨特,正是為了解決口味沖突而研發出來的。”
“咸香交織著蘇籽油的香氣,風味在口中層層遞進。待到尾聲時,魚露的鮮味會陡涌現,沉入喉底。此時若用力一嚼,那濃郁的鮮味便會瞬間迸發出來。”
灶臺就是她的道場
廟里生活是:四點起,九點睡,和山水花鳥沒時差。食物、自然和心里那個自己,一起長。
靜觀師太說,僧人禪修,直到看見自己的真我。修行人不應滿足于禪修帶來的平靜或快樂,要超越這些。
有兩種禪修方法,分別被稱為頓悟法和漸悟法。我們正在做的這件事的想法、意圖,甚至連意識、認知都在想“自己在做什么”,這是在進行一種“獨頭意識”。
這是一種意識狀態,指脫離了通常與感官(五識:眼耳鼻舌身)和對外部世界覺知(第六識:意識)緊密相連的狀態,成為一種更獨立、更內在或更純粹的(有時也被認為是更“孤立”)的意識流。
它是意識活動的一種特定模式。在這種狀態下,如果進入禪修,就能體驗到一種“無我”的境界。此時人并沒有睡著,相反,保持著極其清晰的覺知,只是那個“我”的概念消失了。
而且,要知道,基于人們前世所修習的禪修方法,如果今生繼續使用同樣的方法,就能夠(更輕易地)體悟那種境界(開悟),雖然不是立刻得到圓滿的覺悟(開悟),但能更快速、更深入地體驗到禪定的精髓。
打坐時專注于一個內容或一點,如果能夠把這種投入持續到十分,那些紛擾的念頭就會逐漸消散,平息,最終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但這需要因緣具足,也需要不斷練習。
因此必須練習,現在就要開始行動。所以,僅靠平時這點功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開悟。真正的專注修行,應當像剃度出家那樣徹底放下。
何必執著于穿這樣、吃那樣、住哪里?這些外在的境界已經耗散了心力。也就是說,能達到五成的定力(不被這些瑣事牽扯),這樣的修行者才算是真正上路了。
普通人會被這些外緣牽動。但是若說放棄,很簡單,滿足于安于現狀、貪圖舒適就好。在家修行的人通常在家里準備了十二分的條件,卻連修行的開端都難以開始。但僧人/尼姑這些修行人經走上了修行之路,擁有更好的環境來進行禪修。所以,要有更好的修行狀態才能更快地開悟。
因此,當雜念浮現時,應直面它、審視它。如此堅持,煩惱妄想自會脫落,要徹底看透。
舉個例子,這個人小時候丟了錢,如果一直想著“哎呀,要是沒丟那筆錢,我現在可能都成富翁了”這種念頭,堅持琢磨它,那個懊悔的想法,越想擺脫,它反而越像蟲子一樣粘著。唯有將這類妄念碾磨至盡,無論是愧疚還是遺憾,當它們試圖侵擾時,唯有以純粹本心靜坐。此時雖無外在行為,但在意念中如同除草般根除雜染。
再如園藝時,若心念游離,則身雖勞作、神已散逸。欲達“園藝禪境”,須全身心融入當下,感知每一鋤土、每一修剪的觸感,令動作與覺知合一。否則便陷入割裂狀態:肉身在勞作,心識卻游蕩他處。
此刻若觀照自身,便會發現:我正以蜥蜴蟄伏般的姿態,超越時空維度,直面最本真的自己。這種“看見”并非肉眼所見,而是當“我執”消融時,本心與行動渾然一體,如清泉映月般自然流淌。
由此生發的言語,會變得異常柔軟而深邃。一句心念的傳遞,便能與他人靈魂共振,仿佛共奏一曲古典樂章。這般境界中,每一次起心動念都如蓮花開合,即便涉及“121”這類抽象修持(或指某種修行次第),亦能如云聚云散般自在無礙。
今日在此相聚的諸位,恰似江南煙雨中的同林之鳥,看似各自獨立,實則根脈相連。
她說:“我們今天相聚在這里,看似素不相識,此刻雖是今生初遇。那也必定是因為前世結下過某種因緣,此刻的重逢,不過是宿緣的再續。正因在這瞬間,無形的能量將我們匯聚于此,此刻方能用心用眼看見。不必詢問每個人從何處來、做何事,情感的漣漪也能穿透皮囊,在空氣中震顫。若在塵世重啟新生,讓我們在一分鐘的禪修中,體悟二元對立的消融,讓覺知如呼吸般自然流淌。”
“我們今日相聚,皆因可塑的業力。這份緣起正在催生新的因果。那么,我們來做一分鐘禪修吧。當涌現的念頭不得宣泄,便沉潛內觀,此刻只需清除其他雜念,讓覺性如燈照破。此刻,請諸位摒除一切雜念。”
我靜靜閉上眼,忘記吃過的東西。
神 婆 問
你 喜 歡 靜 觀 師 太 嗎 ?
“風花之瀟灑,
雪月之空清,
唯靜者為之主。”
——《菜根譚》
Food Bless You!
《風味人間》顧問
《神一樣的餐桌》主人
《食野中國》《人間值得369》制片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