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義濤
在我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日,記者專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腫瘤營養代謝中心饒本強教授,就營養代謝治療在慢性病干預、抗衰老領域的應用及醫學創新方向展開深入探討。
深耕營養代謝治療,多領域探索健康密碼
饒本強作為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營養代謝分會主任委員,其研究方向涵蓋腫瘤營養代謝治療、慢性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干預及抗衰老治療。他指出,當下我國已進入老年社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壽命達76歲,已超越美國的74歲,但“長壽不健康”現象突出——2.2億老年人中,僅4%真正健康,65歲以上老年人平均患有2.5種以上慢性病,腫瘤、衰老相關性疾病以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成為壓垮我國老年人健康的三類主要疾病。
從“治已病”到“防未病”:營養干預的逆轉潛力
針對大眾對慢性病“老年必患”的認知誤區,饒本強強調:“這些疾病完全可以通過營養代謝干預延緩發生甚至逆轉。”以糖尿病為例,在前期通過藥食同源手段(如枸杞、沙棘等)進行營養調理,可有效阻止病情發展。他提出的“八周逆齡法”,以甲基化飲食、輕斷食為核心,結合益生菌調理、運動、睡眠管理及冥想等綜合手段,引發廣泛關注。
在飲食模式方面,饒本強詳解了生酮飲食與低碳飲食的差異:“生酮飲食是低碳飲食的極端形式(含糖5%-10%),而低碳飲食(含糖15%-20%)更易堅持。”他特別提到“脂質醇”的研究進展,從甘蔗等植物中提取的該物質經工藝改良后,對治療脂肪肝、降血脂效果顯著。
展望健康老齡化未來:科技驅動健康壽命新邊界
“百病從口入,更要從口治。通過科學的營養代謝管理,我們完全有能力改寫‘衰老=疾病’的定式,讓更多人享受健康長壽的人生。”饒本強強調指出,“健康老齡化”的核心在于從年輕時開始的科學干預——包括壓力管理、腸道菌群調節、飲食結構優化等。
面對健康老齡化的未來,他充滿期待:“AI與營養代謝治療的結合將大有可為。”這一觀點為我國應對老齡化挑戰提供了極具價值的醫學思路,也為大眾健康管理指明了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