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來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近50條內容被擴充和修訂。(相關鏈接:)
新修訂的科普法凝練過往經驗,并上升為國家意志,對全面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科普時報》開設專欄邀請專家深入解讀科普法,本號特開設“解讀科普法”專欄轉載系列稿。
解讀人
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 王麗慧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第五章 科普人員
第四十一條 國家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設置和完善科普相關學科和專業,培養科普專業人才。
案例
“科普碩士培養”上交亮眼成績單
AI制圖
自2012年起,教育部攜手中國科協,聯合探索在高校開設科普相關專業。雙方聯合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以及華中科技大學6所試點高校,穩步推進科普碩士培養工作。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累計招收科普碩士1000余名,已畢業的科普碩士就業率超85%。試點工作為科普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了一批高層次專門人才,同時積極探索并成功實施了高校與科普機構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培養模式。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新增“科普人員”一章,第四十二條對于國家鼓勵培養科普專業人才的路徑和方式作出規定,體現出國家對于科普隊伍建設的重視和科普人才培養的戰略布局。
“國家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設置和完善科普相關學科和專業”,是對于科普人才培養的路徑和方式的綜合性規定。要充分發揮科普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實現科普高質量發展就離不開高素質的科普專業人才。通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專業人才是擴大科普人員總量、提升科普人員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
學科與專業既是教育體系的關鍵要素,也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平臺。設置和完善科普相關學科和專業,是培養科普專業人才的基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依托科學哲學、科學史、教育學、傳播學等與科普相關的專業學科,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綜合類高校培養了一大批與科普專業相關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很多畢業生成為科普研究和實踐中的骨干力量,為我國科普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
“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明確了科普人才培養的關鍵主體,強調了設立相關學科和專業的院校需要具備一定的師資、設施等教學資源基礎,以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中國科協推動清華大學等6所試點高校聯合中國科技館、上海科技館、山東省科技館、浙江省科技館、湖北省科技館、武漢科技館和廣東科學中心等7家科技場館,充分整合利用資源,將科普人才培養的試點工作深化為更加適應需求導向、實踐導向的有效模式,為其他院校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參考。
職業學校是培養科普相關人才的有力補充。截至2024年6月,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共計1613所,其中專科層次職業學校1562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51所。從職業學校的專業領域來看,涉及了科學、技術等大部分領域,很多畢業學生進入現代化產業領域,從事與科技相關的工作。在這些學校開設科普相關學科,提高職業學校學生專業素養和科學素質水平,既為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大軍提供人才基礎,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相關院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支持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投入科普相關行業,壯大科普人員隊伍。
“培養科普專業人才”是核心目標。科普專業人才是科普工作的核心力量,他們具備扎實的科學知識、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夠將復雜的科學知識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公眾,在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中發揮服務者和領路人的作用。從專業人才的類別來看,不僅指具備廣泛科技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能夠從事校內科學教育的專職教師,還涵蓋從事科普活動策劃、設計等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科學教育是教育強國戰略深入推進的關鍵領域,《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通知》《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提出加大相關專業科學教師人才培養力度,能夠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規范地培養一批專業的高素質人才。
來源:科普時報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