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末端,如何讓困難群體的需求被真正“看見”?如何讓救助不止于“兜底”,更邁向“品質賦能”?徐匯區楓林街道以“服務類社會救助”破題,依托數據驅動、科技賦能與鄰里互助的深度融合,為6304戶有幫困需求的家庭織就了一張既精準又溫暖的守護之網,在煙火人間書寫著基層治理的溫情答卷。
數據筑基,織密精準識別之網
困難群體常因“識別難、分類難、跟進難”成為“沉默的少數”。楓林街道的破局之鑰,在于一張多維動態的《精準幫困數據庫》。
數據庫以家庭為單位,將收入、健康、殘疾、年齡、子女、住房等7大致困因子細化為18項子指標。標簽化管理和權重賦值讓“經驗判斷”轉向“數據說話”。如因病致貧家庭,系統自動抓取高額醫療支出、重疾類型等數據提升評分權重,確保重度困難戶優先納入幫扶視野。
數據庫并非靜態檔案,而是實時動態更新,就像活躍的毛細血管,不斷激活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當某戶居民因突發疾病收入驟降,系統觸發預警,幫扶措施無縫銜接。這張實時感知的“智慧大腦”,已精準納入6304戶家庭,成為走訪慰問、定點施策的核心依據。
看護人員上門看護楊女士家兒童
今年4月,楊女士與父親同時精神障礙急性發作,家中11歲兒童無人照料。數據庫預警后,街道火速啟動應急響應——在將兩位大人送醫治療的同時,聯系專業的看護機構,為兒童尋找到看護人員,當晚即落實24小時照護服務。從做飯、接送上學到心理疏導,全鏈條服務確保孩子在家庭變故中得到妥善照顧。楊女士康復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智能守護,筑牢全天候安全之盾
科技賦能,讓救助服務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為脆弱群體構筑起無形卻堅實的守護屏障。
“設備未檢測到睡眠數據,立即聯系家屬!”在某日深夜,楓林街道的智能監測系統觸發預警,工作人員迅速響應,及時發現并救助了一位在家中摔倒的老人。如今,已有1000余臺睡眠監測設備、智能水表、“一鍵通”等智能關愛設備嵌入老人家中,通過AI算法分析生命體征與生活軌跡,構建起異常預警、快速響應、閉環服務的智能關愛網絡。某獨居老人因智能水表連續12小時無數據觸發警報,工作人員上門后發現其突發眩暈,及時送醫避免了險情。
銀鈴助浴上家門
“洗澡難”是高齡失能老人切膚之痛。東安四村劉老伯因嚴重頸椎病臥床,傳統洗浴風險極高。數據庫精準定位需求后,街道聯袂上海市老年基金會引入移動助浴設備。恒溫防滑設計配合“零挪動”上門服務,讓劉老伯直呼“像蒸桑拿一樣舒坦!”街道更計劃在宛南“生活盒子”三樓設科技助浴間,以“定制化服務”模式,讓科技精度傳遞服務溫度。
智能設備不僅是應急響應器,更是風險預測儀。通過對日常數據的長期分析,系統能識別健康或行為模式異常,提前介入干預,將危機消弭于萌芽,暖心守護脆弱群體的生命安全。
銀發互助,點亮鄰里守望之燈
技術為骨,人情為血,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是社區最溫暖的底色。楓林街道在充分運用數據、科技的同時,也不斷激活社區內生力量,讓互助溫情在街巷間自然流淌。
近日,家住宛南五村的居民陳老伯,一人在家時不慎摔倒。一個電話,“老伙伴”志愿者方阿姨火速趕到,給陳老伯送上了及時的救助。這支近200名低齡老人組成的志愿隊,如同社區靈敏的“神經末梢”,實時響應高齡者緊急需求。從協助就醫到日常陪伴,他們以“同齡人懂同齡人”的默契,填補專業服務外的情感溝壑。與居委、民警、醫療力量的協同,更讓社區互助網絡在危急時刻迸發強大效能。
志愿者為優撫對象清洗油煙機
“油煙機拆洗得真干凈,謝謝你們記掛著我們!”盛夏時節,志愿者為優撫對象清洗家電的畫面溫暖人心。街道為50余戶優撫家庭及抗美援朝老兵定制服務清單:家電清洗、健康體檢、陪伴聊天,甚至定期配送新鮮食材(如為腿腳不便老兵解決采購難)、協調免費檢修更換老化空調(如某烈屬家庭)。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點對點服務,讓尊崇關懷化為具體而微的感動。
記者:王永娟
編輯:孫清渠、王晨熙(實習生)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