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時代浪潮中,西華大學赤壤筠心知行隊十名隊員于近日奔赴四川筠連縣,以紅茶文化為切入點開展三下鄉實踐。這場融合歷史探源、技藝研習與產業調研的實踐之旅,既讓青年學子觸摸到千年茶韻的溫度,也為茶鄉振興注入青春思考。
筠連茶史:從茶馬古道到國禮榮光
作為"筠連紅茶"國家地理標志發源地,筠連縣承載著川紅工夫的核心產區地位與茶馬古道商貿基因。1959年,當地茶廠制作的金黃白露芽茶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敬呈,至今仍被視為川茶歷史的璀璨注腳。如今的筠連正以茶為媒,推動"茶旅融合""非遺活化"等產業升級路徑,為青年實踐提供了鮮活的社會課堂。
實踐三重奏:在沉浸中讀懂茶產業
博物館里的時光切片
走進筠連紅茶博物館,隊員們在青銅器茶具與老茶票的陳列中,厘清了從唐代茶馬互市到近代貢茶體系的發展脈絡。通過《川紅故里》主題宣傳片,"早白尖工夫紅茶"的制作技藝與"筠連茶幫"的商貿傳奇在光影中徐徐展開,讓"川紅文化活化石"的地域標識深入人心。
大師工坊的匠心傳承
中國制茶大師劉一平現場演示了"筠連紅茶制作技藝"的核心環節:攤晾時鮮葉的水分控制、揉捻中茶汁的析出程度、發酵房里溫濕度的微妙平衡。隊員們親手體驗"全手工炒青"工藝,在鐵鍋燙手的觸感中理解"三分工藝七分火候"的制茶哲學。大師特別講述了紅茶從貢品到出口創匯的轉型故事,揭示產業發展背后的時代邏輯。
茶點實驗室的創新碰撞
在醒世茶業品鑒區,"黃金白露"紅茶的蜜香與"筠子云腿茶月餅"的咸鮮形成奇妙呼應。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款將云腿腌臘風味與茶粉結合的創新產品,正是傳統技藝對接時代消費需求的嘗試。座談中,隊員們就"非遺技藝如何年輕化表達""茶旅線路的文化IP打造"等議題與從業者展開頭腦風暴。
青春答卷:從認知到賦能的實踐閉環
此次實踐以"文化解碼-技藝體驗-產業問診"的遞進式設計,讓青年學子完成了從茶文化愛好者到鄉村振興參與者的角色轉換。
團隊正與筠連縣達成長期合作,擬建立"高校智囊團+茶企實踐基地"的聯動機制,通過定期開展茶文化研學、電商助農培訓等活動,持續為茶鄉發展輸送青春智慧。這場以茶為媒的實踐,終將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生長出更多鄉村振興的鮮活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