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特蘭德在文學與藝術領域成就斐然,他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還身兼優秀的譯者、編輯、散文家和評論家數職。在詩歌創作上,他以獨特的風格和深邃的思想獨樹一幟;作為編輯和譯者,他憑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敏銳的嗅覺,引入了眾多優秀詩歌作品,為讀者呈現了外部世界豐富多樣的文學景觀,推動了文學作品的傳播。在藝術批評領域,他同樣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和專業素養,為藝術界提供了諸多獨到見解。
馬克·斯特蘭德(Mark Strand,1934—2014),美國詩人、散文家、翻譯家。他的詩被譯成30多種語言,獲得眾多榮譽和獎項,包括麥克阿瑟獎、普利策獎、華萊士·史蒂文斯獎、博林根詩歌獎,以及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授予的詩歌金獎。1990年當選為美國桂冠詩人。先后在艾奧瓦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任教。
撰文|桑婪
《一個人的暴風雪》
作者:(美)馬克·斯特蘭德
譯者:桑婪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5年1月
找不到屬于自己的地方
斯特蘭德出生于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的薩默塞德,其父是一位商人,其母是一名教師。他自幼跟隨父母在美國、哥倫比亞、墨西哥和秘魯等不同國家輾轉生活,頻繁的遷徙使他接觸到了各種不同的語言。對此,他曾感慨道,“我永遠找不到屬于自己的地方。我不來自于任何地方。”這樣的成長經歷給他帶來了障礙,導致他最初英語說得不夠流利,且帶有濃重的法語口音,經常被同學嘲笑。這種漂泊不定的生活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相當艱辛,但他還是找到了一種能“隨身攜帶”的精神寄托。曾有許多個夏天,詩人在哈利法克斯附近的圣瑪格麗特灣度假。這是一段快樂、無憂無慮的日子,在這些時間里,他發現了一種“內在化的”風景——大海,海岸的矮松林,青苔覆蓋的巨石,寒冷的早晨等,這些事物成為他詩歌中常見的意象。
幸運的是,斯特蘭德頗有語言天賦,英語學習進展很快。高中時期,斯特蘭德就嘗試寫了少量詩歌。在安提亞克學院就讀時,他也讀詩和寫詩。其實最開始,斯特蘭德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然而,在耶魯大學攻讀美術學士學位時,情況發生了轉變。斯特蘭德成為了華萊士?史蒂文斯的忠實讀者,同時在英文課上成績優異。他的詩歌受到了一些教授的賞識,還獲得了庫克獎和伯金獎。或許正是這些因素讓他意識到,自己更適合成為一位詩人,而非畫家。1960年,他獲得富布萊特獎學金,前往意大利學習十九世紀詩歌。很快,他的詩歌開始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他更加確定他將畢生致力于詩歌創作。同年,他完成了在愛荷華大學的學業,并留校任教。
愛德華·霍珀畫作。
一個熟悉的房間
一些自己的書
1964年,斯特蘭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睜著一只眼睛睡覺》。詩集出版后,他離開了愛荷華州,作為富布萊特講師前往巴西任教。那段時期,他結識了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并著手翻譯整理巴西詩人卡洛斯·德魯蒙德·德·安德拉德的詩?;氐郊~約后,斯特蘭德開始在各大學任教。1968年,他的第二部詩集《移動的理由》出版。
在動蕩的六十年代,斯特蘭德與諸多優秀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如理查德·霍華德,查爾斯·西米克,查爾斯·賴特。七十年代時,他結識了對他影響深遠的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在這一時期,他作為編輯和譯者成果頗豐。他將自己獨特的品位融入工作當中,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歐洲和南美詩歌。此后近十年的時間里,他僅出版了一本詩集《詩選》。
(左起)斯特蘭德、布羅茨基、扎加耶夫斯基和沃爾科特。
到了九十年代,斯特蘭德重返詩壇,在1990至1991年期間擔任美國桂冠詩人。1990年,他出版了詩集《持續的生活》,獲得耶魯大學博林根獎。1993年他出版了兩部詩集《黑暗港灣》和《一個人的暴風雪》,前者獲得了波士頓書評賓漢姆詩歌獎,后者獲得了普利策詩歌獎。
正如伍爾夫在《一間只屬于自己的房間》中所說,“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那么她必須擁有兩樣東西,一樣是金錢,另一樣是一間自己的房間”。無獨有偶,斯特蘭德也曾談及自己的寫作的要素——“一個空間,一張桌子,一個熟悉的房間。一些自己的書。安靜。僅此而已?!痹谙鄬︵须s的環境中,他通常會選擇寫散文而非詩歌,因為他擔心在喧囂的環境下寫詩會被人誤認為過于情緒化。
馬克·斯特蘭德和詩人好友查爾斯·賴特。
自我探索與生命焦慮
作為享譽詩壇的詩人,斯特蘭德優雅、真誠而善良。他熱忱地扶持新興詩人,支持獨立書店的發展,展現出無私的文學情懷。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他保持著最為樸素的生活方式,遠離現代電子設備,選擇以傳統的語音郵件的形式與他人聯系。他常常向家人朋友發送長語音,分享日常見聞與感悟,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這種熱烈的情感也時刻彌漫在他的詩歌創作之中。以《烤肉》一詩為例,當庸常的日子陷入單調,斯特蘭德以細膩的筆觸,將一盤烤肉的滋味娓娓道來。層次豐富的描寫將味覺記憶和往昔歲月串聯起來,平凡的美食升華為承載生活印記的情感載體。
在家庭題材的詩篇中,斯特蘭德更是傾注了深沉的情感?!段业膬鹤印贰吨陆芪骺?,我的女兒》《婚姻》《獻給父親的挽歌》等作品,成為他傾訴親情、記錄人生的情感長卷。在寫給女兒的詩里,他毫不掩飾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既坦言現實生活給予的安穩與滿足,“如此的容易”“愛著我們所擁有的”;又坦誠地表達出對生命的敬畏與恐懼 ——“我感到害怕”,只因深知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如同“在黑暗中旅行,/沒有看得見的道路/或可見的終點”。隨著年歲漸長,他對家人的牽掛愈發濃烈,對未知前路與死亡的憂慮也悄然滋長。他將內心的情感化作詩行,希望自己離去后,子女仍能在生活的迷霧中尋得光明,不致迷失方向。這些詩篇生動地展現了他的內心世界,也引發了我們對親情、生命與存在意義的共鳴與思索。
斯特蘭德的早期詩歌語言簡潔樸素,句式簡短,以自我探索、生命焦慮和超現實意象為顯著特征。他的首部詩集《睜著一只眼睛睡覺》奠定了其早期風格——充斥著焦慮、恐懼、孤獨、夢魘、怪誕等黑暗的基調。在這首詩中,平常發出異響的一切如此平靜,而奇怪的是,“我”卻感到恐懼,“感覺死去一般/永遠包裹/在我的毯子里/并且被忘記”。詩中的矛盾對比使得周圍的世界與“我”割裂開來,體現出斯特蘭德早期對“自我與他者”邊界的探索,同時折射出人類作為個體生存的無限孤獨?!拔摇备惺艿皆谶@死寂下暗藏著危機,只能“睜著一只眼睛睡覺,/希望/任何事情,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對未知的災難持續地警覺,焦慮、恐懼又無力。這首詩創作于1962年,正值冷戰高峰期,核戰爭的陰影籠罩著世界,個體的生存焦慮持續蔓延,看不到盡頭。斯特蘭德曾在采訪中坦言,這首詩“表達了我對核戰爭的焦慮”。
《我們生活的故事》
作者:(美)馬克·斯特蘭德
譯者:桑婪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8年1月
詩人的第二部詩集《移動的理由》延續并強化了首部詩集的風格,展現出更為成熟的語言實驗技藝和更為深刻的主題,標志著他從早期個人化的焦慮書寫向更為復雜的敘事性和哲學性探索過渡。
在《郵差》《事故》《樹上的人》和《隧道》等詩中,種種荒誕、不可思議的場景嵌入了日常生活,在被異化的場景中,自我存在的困境、超現實與日常、時間的虛無等被揭露,個人體驗被升華至普遍的生存經驗。在《嬰兒》這首詩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他對人類的關注、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詩的開篇寫道:“讓我們救救嬰兒。/讓我們跑去市中心。/嬰兒們在尖叫”,寥寥幾句詩生動地描繪出嬰兒們遭受磨難的悲慘情景,暗示著孩子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一個充滿傷害的社會。在其中,弱者永遠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處于無助的處境?!拌F窗和鐵門的倉庫”即牢籠,詩中的嬰兒們被無情地束縛,毫無反抗之力?!白屛覀兛禳c”,這急切的呼喊飽含著拯救嬰兒的迫切心情,因為可怕的是,嬰兒們“已經長大”,穿上西裝,如同成人一樣,變得殘酷無情。
這一描寫展現了社會對純真的侵蝕,更揭示了社會環境對人性的扭曲。那些曾經純真無邪的嬰兒,失去了最寶貴的天真,轉而追隨一位坐在防彈車里鼓掌的首領。這充滿諷刺的畫面暗示著社會的荒誕與人們的盲目。盡管一切似乎都在不可逆轉地走向崩塌,但“我們仍在奔跑”,這句詩傳遞出一種堅定的信念:我們沒有放棄希望,沒有拋棄那些身處困境的嬰兒。從文中反復出現的“讓我們救救嬰兒”到“讓我們試著救救嬰兒”的轉變中,“試著”一詞猶如一聲嘆息,透露出深深的無奈與無力感,也暗含著不放棄的意味。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是對社會現狀的深刻反思,也是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在黑暗中尋找希望,在困境中堅守善良。這部詩集中的敘事實驗為后來的《我們生活的故事》的長篇化敘事奠定了基礎。
《寂靜的深度:霍珀畫談》
作者:(美)馬克·斯特蘭德
譯者:光哲
版本:全本書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4月
對一切說是
在詩集《更暗》中,斯特蘭德逐漸淡化了早期《移動的理由》中標志性的短句實驗,轉而嘗試使用更具延展性的詩行結構。在《新詩歌手冊》《放棄自我》《到了這地步》《殘余》等詩中頻繁運用重復性句法與平行結構來強化情感的流動,如《放棄自我》一詩中,“我放棄我的嘴巴,它是舌頭不變的夢。/我放棄我的喉嚨,它是我的聲音之袖。/我放棄我的心臟,它是燃燒的蘋果?!蓖ㄟ^“我放棄……”的句式復沓,形成層層遞進的詠嘆調效果,既保留了早期超現實意象的冷峻質感,又增加了綿長的抒情維度。至此,我們可以看見斯特蘭德從碎片化隱喻轉向了更完整的詩意空間的書寫。
《我們生活的故事》的出版對斯特蘭德來說是一次意義重大的轉變,他選擇了放棄以往短小凝練、簡潔優美的寫作風格,轉而探索詩歌中的長篇修辭和敘事的可能性。作為該部詩集的開篇之作,《獻給父親的挽歌》以連禱文的風格寫就,成為斯特蘭德最引人注目的詩歌之一。
這首詩由六個部分組成,分別題為“空空的軀體”“回答”“你的死亡”“你的影子”“哀悼”“新年”,我們可以從中窺見死亡的歷程及詩人感情的轉變。詩中使用了眾多排比句式以強化情感,如“月亮在那兒,懸在小山潔白的肩上。/貝德福德盆地上的風在那兒。/冬天淡綠的光在那兒。/你的嘴巴在那兒,/而你不在那兒?!碑斔幸磺欣^續存在,唯有父親缺席,詩人的悲痛和抗拒接受的情緒逐步加深。該詩第二節采用了問答式的詩行,描寫出自己內心的掙扎與痛苦,以及最后無奈的接受。我們甚至從“我要等你多久?”這句詩中看到他內心的最后一絲幻想,然而在父親回答“是的,我累了,想躺下來”時,這種幻想轟然倒塌。在死亡漫長的告別中,“寂靜代替了一個名字”,他漸漸明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殘酷的事實——父親必將離去。這不僅是對親人離世的釋懷,更是一次自我接納。在面對父親死亡時,詩人開始重新審視生命、親情以及自我的存在,從而完成自我蛻變。
在《我們生活的故事》一詩中,主人公的內心同樣充滿著矛盾與掙扎。最初,“我”抗拒被既定故事所支配的生活,試圖掙脫命運的枷鎖,開始“想象進入/另一種生活,另一本書”。然而,經過內心的反復權衡與掙扎,“我”最終卻無奈地選擇“對一切說是”。這一轉變看似妥協,實則蘊含著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接納,反映出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個體不得不面對生活真相的復雜心境。
愛德華·霍珀畫作《夜游者》。
終局一再發生
《黑暗港灣》是斯特蘭德詩歌日趨成熟和深化的標志,他不再構建《詩選》中人們熟知的那個自我——放棄世界和認知虛無,而是對生命、死亡和詩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這首長詩由一首序詩和四十五個章節構成,每章獨立成詩,描述了從死者的角度看到的世界,為我們提供了看待世界、死亡和自身的全新視角。
故事開頭并沒有呈現陰森恐怖的地獄場景,而是設定在熟悉又陌生的領地,從家出發,踏上未知的旅途,寫下“他”的所見所聞所想。跟隨這個靈魂的使者,我們跨越生死的邊界,看到世人在俗塵中經受的種種束縛,“他們委身于障礙物/委身于黑暗的質地和濃度/委身于乏味的期間法令”,他們掙扎著,辛苦地勞作,卻“不是為了面包或愛情/而是為了獲得過去與未來之間/永久的平衡”。相反地,死者卻能超脫這一切,他們“順從于/自身的過去”,不再被塵世的欲望和紛繁困擾。生者忙忙碌碌,終其一生為追求平衡而付出巨大努力,最終卻因小失大,反而忽略了生命中最為珍貴的事物,這一切在死者看來是盲目的。通過對死者世界的描繪,斯特蘭德也向我們暗示了生命的延續和循環,“終局/一再發生。我們感覺到它/在睡眠的誘惑中,在月亮的成熟中,/在杯中等待著的酒中?!?/p>
馬克·斯特蘭德。
斯特蘭德以簡潔質樸的語言勾勒出我們最平凡的生活。他的筆觸看似簡單,卻引領我們深入思考生活、生命、時間、虛無、死亡等深邃宏大的主題。他不斷提出問題,探尋生活背后的真相,同時也進行深刻的自我辨認和剖析。他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優雅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的種種不完美,對之進行虛構和重塑,努力構建起真實與理想交織的生活。在他的詩中,現實的瑣碎與理想的光芒不斷碰撞交融,指引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和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想法。
作者/桑婪
編輯/張進
校對/薛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