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你明明對別人很真誠,卻不討人喜歡;
為什么你腦子里明明知道怎么做事,卻總在關鍵時刻被人引導跑偏;
你是否想用最快的速度明白待人接物的高情商規則?
又是否不想成為集體中最不引人注意的小透明?
今天,我將把我認為“有魅力”的人身上總結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教給你……
人際關系手段一:熱情有度
估計有很多小伙伴,尤其是現在受苦受難的年輕人們,實際上是特別“自私”的,這并非貶義,只是說大家更關注自己。
相信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不喜歡一個對誰都好的人。
因為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們一般都不是一股腦就將自己全部的熱情宣泄給別人的人。
他們會將自己的熱情分批次、分程度地給不同的人,算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藝術”。
你也可以用另一句話概括:“這是人成熟之后的分寸感。”
阿德勒心理學體系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就是你的付出不一定是別人想得到的,你的熱情也并非別人需要的。
有時你的付出與熱情反而會成為他人的困擾。所以在釋放熱情的這件事上,你要學會“擠牙膏”。
這里有一個誤區,就是總有人會把“不熱情”歸咎在“不禮貌”上。
這是不對的,熱情和禮貌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你在內心深處將熱情和禮貌畫等號的話,那你就一定要聽勸,我這一部分的內容就是同你講的。
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一味地對別人熱情,會讓別人覺得你的付出、情感很廉價,進而不會珍惜你給他們的情緒價值。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指的就是,如果你總對別人熱情,那他對熱情接受的閾值就會提高,最后這些東西會被視為“理所應當”。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需要持久且穩定的刺激,如果刺激不穩定,就可能會改變大腦的認知。
所以,請記住挪威心理學家莫索爾的這句話: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非通過短暫互動維持,而是通過情感投入、日常互動與真誠建立長久關系。”
人際關系手段二:學會強勢
我曾體悟到這樣一句話:“關系再好,也別無償幫人辦事。”
這是我從我父親身上學到的道理。
比如曾經有一位和父親關系很好的人請我父親幫忙,父親卻不顧人情,一定要跟人家把賬算清楚,吃不得一點虧。
小時候的我就特別不理解,我甚至有點于心不忍,覺得父親是不是太“殘忍”了。
后來我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你總是以低姿態去面對別人的話,反而會降低自己在他人內心的價值。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研究顯示:美好人生從良好人際關系開始。
這里的“良好”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的,而非單方面討好。
那些在80歲時身體還健康生活還幸福的人,往往在關系中一直保持著獨立的人格與合理的邊界。
也就是說,如果你人夠“強勢”的話,你甚至可以“長壽”。
為什么我要專門強調“強勢”,這是因為人這種生物本來就是“慕強”,這源于生存本能;
畢竟從遠古時代,人們就更喜歡追隨強大的人,比如“部落”的首領,“家族”的族長。
如果你想被別人認可,不做“小透明”,就一定要學會強勢,至少不要弱勢。
而且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強勢會讓你免于被他人欺壓,也更能抓住生活和工作中突然出現的機會。
人際關系手段三:掌握平衡
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系,其實就是一個“情感交換”的過程,哪怕是一些公對公的商務活動,也跟情感分不開。
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在情感上掌握付出與回報的平衡。這很重要,不僅和你有關,也和所有與你打交道的人有關。
當你真正掌握這種情感的平衡后,你也就成了他人眼中“高情商”的人。
舉個例子,心理學家洛薩達提出過一個“5:1理論”。
內容很簡單,對別人的每句批評背后,都要跟上5句贊美的話。
這時候很多小伙伴可能就皺眉頭了:“啊?5句呢!我可想不出那么多呀!”
其實幾句話并不重要,重點是要讓他人感覺到自己被尊重了,他并沒有被你一味的貶低,他還是有存在的價值的。
同樣的道理用在別的事情也一樣,比如你在拒絕某人的時候,也要讓他明白求你幫忙的代價。
你要讓他感受到,你并非無腦拒絕,你只是出于更重要的目的所以拒絕。
以上幾點幾乎都是情感角度出發的,這很重要;
畢竟“高情商”的關鍵點就在于一個“情”上,而且就像剛剛提到的,情感是人際關系中最主要的東西。
馬克·吐溫說過:“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
學會運用“情感”工具,在社交中刪繁就簡,不一味付出,不瘋狂索取,也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會讓你更被他人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