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永寧縣城的街道
張澤武整理
永寧縣城為千年古城,唐宋以來為永寧縣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稱“書城”。 永寧縣城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眾多。自古以來,有許多名門望族遷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許多大宅院,以及與姓氏有關的地名。這些街巷名稱是地方文化的縮影,探討這些名稱由來,可以揭示地名演變及其淵源以及歷史發展規律。
【街】:本義指較為通達的道路,特指城邑中寬闊的道路,又泛指道路,后轉指集市。街兩邊構成一個“行”字,“行”的古字形象四通八達的道路,在這里作形旁,表示“街”的本義與道路有關。
街一般指兩旁有房屋、商店的比較寬闊的道路。 “街”是城中大路的通稱。漢以后,“街”一直作為城中大道的通稱,并用于道路名。由于街道兩旁大多設有集市,因此“街”也通稱集市。
【道】:道路;通道。兩輛馬車能并排通行的叫“道”。
【路】:基本字義為道,往來通行的地方。在古代,三輛馬車能并排通行的叫“路”。
【途】:僅容一輛馬車通行的叫“途”。
【蹊】:僅供人通行的小徑叫“蹊”。
【徑】:僅容獨輪車或牛馬車通行的叫“徑”。
【巷】:最早見于戰國文字 。居民區中狹窄的小道叫“巷”。本義就是指小巷,古代也特指宮廷中的小道,一般泛指狹長的小街道,有時也泛指州閭?,F代漢語中,礦山所用的小隧道也稱為“巷道”。
【胡同】:北方的小巷叫“胡同”。 南方的小巷叫“弄堂”。
二十多年來,我在采訪張氏文化的同時,對明清時期永寧縣城的街道、巷道、胡同,做了深入調查,對永寧縣城與姓氏有關的地名和街巷,也做了初步探討分析,歸納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遠,說法不一,若有不妥之處,敬請知情者批評指正,補充完善。
(一)永固城
永固城,即今洛寧縣老城,原名永寧縣城。
永寧縣城,原為永固城。是前秦建元年間(公元370——384年),前秦皇帝符堅征戰于此所創建。符堅,字永固,為紀念此城為符堅所建,故名永固城。隋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熊耳縣治移于永固城。改熊耳縣為永寧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永寧縣治設于永固城。在歷史上,歷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為永寧縣治所在地。自民國建立,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里先后是永寧縣治、洛寧縣治所在地。在歷史上,先后在此設置縣治長達1000余年。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城圖
永寧縣城自宋朝以來稱為“書城“。從空中俯瞰,永寧縣城形如一本翻開的書,故名“書城”。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記載:“永寧縣城為土城,永寧縣城城墻周長四里一百七十步,高二丈五尺,女墻七尺廣一丈,壕深一丈廣三丈?!?/p>
1991年《洛寧縣志》記載:“洛寧縣老城城墻周長2270米,高9米,寬6.7米?!?/p>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記載:“永寧縣城有三座城門,東門叫迎恩門,西門叫普安門,南門叫中和門?!?/p>
永寧縣城南城門原名中和門,后改名為承薰門。位于文昌路與洛浦東路北側交匯處。城門樓、城門洞均為白灰青磚砌成,高大雄偉。
永寧縣古城池范圍,東至東門(迎恩門)外,今建設路與興寧路交叉口;西至西門(普安門)外,今倉頡東路與興寧東路交叉口;南至南門(中和門)外,今文昌路與洛浦東路交叉口;北至北城墻外,今鳳翼東路以南。
永寧縣城,明洪武二十年重建,置百戶所守之。正統十年,縣丞于淵重修。嘉靖三十二年,知縣張守愚繼修。隆慶五年,知縣高一登重修雉堞,甃以甓。崇禎十三年,流寇陷城毀。至清順治九年,知縣程萬善重修??滴醵迥?,知縣佟賦偉重修。雍正七年,知縣郭潔修葺。乾隆十年,知縣單履咸重修。乾隆二十七年,知縣金兆琦修。
據說在清末民初時,城門樓上邊還架有一支粗大的毛筆,筆尖指向正南遠方的筆架山。通過南城門的道路可直達經局村。傳說這條道路是書城的筆桿,靠在城南筆架山上,這是洛寧文氣昌盛的重要標志。永寧縣城東南還有硯王池。
永寧縣城東南角建有聚魁樓,又名奎星樓或奎樓,是一個地方崇文重教的象征。聚魁樓,供奉文魁行,主管一方文運。
聚魁,聚集文魁的地方。這是永寧縣文運昌盛的標志。
永寧縣城東門里建有洛西書院,永寧縣中心區域建有文廟、儒學,這里是一個地方培養人才的搖籃。
永寧縣城這個地方,東有禮水(東關窯溪水),西有樂水(磨溝河),北依鳳翼山,南對筆架山,是風水寶地,不僅有書城,還有毛筆靠在筆架山上,又有硯王池(硯臺墨汁),加以文廟、儒學、洛西書院、聚魁樓等建筑設施,以昌文運,這一系列自然人文景觀,共同構成了永寧縣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永寧縣鐘靈毓秀,風景絕佳,文運昌盛,英才輩出,由來已久。
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城圖
清朝康熙初年,永寧縣城東門至西門大街為縣城主街道,在這條主街道北側,主要分布著府公館、洛西書院、布政司、察院、真武廟、永寧縣縣衙、文廟、城隍廟、關王廟、張中丞祠等縣里的官署學院、儒學、廟宇等機構。
(二)永寧縣城街道
永寧縣城,以街命名的有:永寧縣城大街和后街。永寧縣城大街,也稱正街,分為東大街和西大街。東大街稱時和街;西大街稱安民街。另外還有文明街、小街、中正街和清化街。
以道命名的有:東后馬道,西后馬道,南后馬道和北后馬道。
以巷命名的有:書院巷、真武巷、義和巷、仁和巷、里(禮)仁巷、金龍巷、中正巷等。
以胡同命名的有:南會館胡同、戲院胡同、招待所胡同、油坊胡同和郵電胡同等。
以姓氏命名的胡同有:黃家胡同、賀家胡同、王家胡同(2條)、梅家胡同、焦家胡同(2條)、張家胡同、吳家胡同和金家胡同等。
以口命名的巷有:金龍口。
以姓氏命名的過道有:張家過道。張家過道有二,在張家胡同東西各一。
永寧縣城主要街道有:
1.【永寧縣城大街】:自東門至西門的通衢大街,稱為正街。正街分為東大街和西大街。東大街稱時和街,西大街稱安民街。
【時和街】:即東大街。東至東門口,西至永寧縣衙門口、金龍巷一帶。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均稱東大街為“時和街”。
東大街(時和街)
東大街北側有明萬安王府(清代稱為府公館)、元薛元故宅(洛西書院)、布政司行署、察院行署、真武廟(祖師閣)、關帝廟、永寧縣衙、監獄等。
東大街北真武巷,巷正中有“張輅妻田氏節孝石坊”。真武巷中還有擔水堂。巷北倚城起臺,臺上建有“真武廟”,后稱“祖師閣”。其巷因真武廟得名“真武巷”。
東大街南側有聚魁樓、金氏家廟、趙氏家廟、梅氏家廟等。
東大街金龍巷北口西側有明“恩貤累代坊”,明崇禎初年,崇禎皇帝御賜為明四川巡撫張論建。
【安民街】:即西大街,東至永寧縣衙門口、金龍巷北口,西至西門口。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均稱西大街為“安民街”。
西大街(安民街)
西大街北有永寧縣儒學(文廟)、城隍廟、百戶廳、張中丞祠、關王廟、金氏家廟、吳氏家廟、陰陽學等。
在西大街金家祠堂大門口有一石牌坊,為“儒童吳玥妻金氏坊”。
西大街南側有張論、張鼎延故居、山陜會館(南會館)。
2. 【永寧縣城后街】:也稱南大街。在永寧縣城南部。東至聚魁樓北東城墻根,西至西城墻根。后街分三段,文明街以東為東段,稱為“時東營”;文明街以西為中段,稱為“時西營”;清化街以西為西段,稱為“太平街”。
【時東營】:即東南街。東至聚魁樓北東城墻根,西至文明街。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均稱東南街為“時東營”。 時東營正中有“儒童孟灝妻雷氏坊”。
時東營北側有張論、張鼎延故居、金氏家廟、趙氏家廟、梅氏家廟等;時東營南側有聚魁樓。
時東營(東南街)
【時西營】:即西南街東段。東至文明街,西至清化街。清化街以東至文明街稱為“時西營”。
時西營(西南街東段)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稱為“時西營”。
“時西營”有一座徐氏家族石牌坊?!皶r西營”北側有山陜會館(南會館)。
【太平街】:即西南街西段。清化街以西稱為太平街。東至清化街,西至西城墻根。
太平街(西南街西段)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稱為“太平街”。
“太平街”有一座徐氏家族石牌坊。
3.【文明街】:從南門口向北一直到文廟,稱為“文明街”。今稱文昌路。文明街指今洛浦東路與文昌路交叉口到洛寧縣第二實驗中學大門口。南門在今洛浦東路與文昌路交叉口處。
文明街北口有一座石牌坊,應為“旌表貞節坊”,為張璿妻郭氏建。
文明街
4. 【清化街】:在南會館(山陜會館)西側。南至太平街,北至安民街。
南會館西清化街舊址
5.【永寧縣城小街】:自大街而北抵城南通于后街曰小街。
在文明街西、清化街東,西大街安民街南。北至安民街,南至時西營。
6.【中正街】:也稱中盛街,今稱中盛巷。在西大街安民街北、城隍廟西。南接安民街,北至北馬道。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