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長卷中的山水絕響與文化傳承,《富春山居圖》,這幅被譽為“畫中之蘭亭”的元代山水巨作,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凝聚著畫家黃公望畢生的藝術追求與人生感悟。它不僅是一幅描繪富春山水的畫卷,更是一部蘊含著哲學思想、審美情趣與歷史記憶的藝術史詩。黃公望,這位“元四家”之首,一生跌宕起伏,晚年隱居富春山,師法自然,心境與山水相融,終于繪就這幅千古絕唱。《富春山居圖》采用長卷形式,縱33厘米,橫約848厘米 ,以細膩而灑脫的筆墨,展現了富春江兩岸初秋時節的山川景色。
《富春山居圖》的流傳過程也充滿了傳奇色彩。自黃公望完成這幅畫作后,它便成為了歷代文人墨客追捧的對象,歷經多次易主,飽經滄桑。在明代,它曾被沈周、董其昌等著名畫家收藏;清代順治年間,收藏家吳洪裕對其愛不釋手,臨終前甚至想將其焚燒殉葬,幸被其侄子從火中救出,但畫卷已被燒成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段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直到2011年,在兩岸文化界的共同努力下,《富春山居圖》的兩段才得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實現了跨越360年的重逢,成為中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現代書法家楊為國,山水畫家屠規華,仰慕《富春山居圖》,歷時七個月,合作臨摹創作新《富春山居圖》,完整呈現世紀佳作。
畫卷起始,峰巒疊嶂,林木蔥郁,仿佛將觀者帶入了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隨著畫卷展開,江面逐漸開闊,沙洲淺灘、平林村舍錯落有致,其間點綴著漁父、樵夫的身影,充滿了生活的氣息;畫卷末尾,遠山淡墨輕染,與天際融為一體,給人以無盡的遐想空間。整幅畫作布局疏密得當,層次分明,既有山川的雄渾壯闊,又有草木的細膩溫潤,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藝術境界。
畫卷超長,為方便欣賞,分六段展示如下:
作者介紹:
現代書法大師:楊為國
字石扉,號大正。1955年生于杭州。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副主席,回宮格及回宮格習字法創始人。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專業,任職于中國美術學院。曾任北京大學回宮格書法藝術學校校長,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浙江電視臺主講書法,出版個人專著及回宮格系列字帖百十余種。1982年獲全國“蘭亭”獎、1993年獲杭州市人民政府文化藝術貢獻二等獎。
現代山水畫大師:屠規華
字聴松號登雲山人。1953年7月生,浙江寧波人,明朝名人文部尚書屠庸之后裔,幼承家學,深愛藝術,其山水園藝作品曾獲全國比賽一等獎。后師從山水畫大師潘韻先生,天資聰穎,幸得潘韻先生賞識成東床快婿,幾十年耕耘山水畫不綴,熟諳潘氏山水畫訣,屠君山水,雅雋華滋,筆墨清新,深得大眾喜愛,海內外山水畫愛好者熱愛的收藏,其中臺灣山水畫愛好者回贈了珍貴的《富春山居圖》后半卷影印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