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生理現象,你有沒有發現過:同樣是喝了一杯水,有的人沒完沒了的去廁所,一趟接著一趟,有的人卻依然可以做到若無其事,這兩者到底有什么區別?
從生理構造以及個人差異來看,即便是吃同樣的食物、喝同樣的飲品,所造成的身體健康狀況都存在差異性。
針對人體尿液的產生,本就是一個精妙又復雜的生理過程,主要由腎臟完成。在人們喝水后,血液經過腎小球,在高壓作用下,水分、葡萄糖、電解質、尿酸被過濾,這里的尿液是原尿。
再經過腎小管重吸收后,腎小管分泌形成的終尿,會含有尿酸、肌酐、尿酸等代謝產物。這樣的終尿經輸尿管到達膀胱后,經膀胱中儲存,只有膀胱內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后,達到每個人膀胱的容量閾值,刺激到膀胱壁上的感受器,傳遞給大腦,便會產生尿意,促使人們排尿。
至于排尿的頻率,一般情況,針對成年人的膀胱容量約為300~500ml,但由于個體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若你的膀胱容量比較小,稍微有一點就會產生尿液,從而導致排尿次數增多。
反之,若你的膀胱容量比較大,可以儲存較多的尿液,那么,當尿液積累較多時,才會刺激到膀胱產生尿液,神經傳導后,才會去廁所排尿。
為此,這就導致了同樣都是喝水,有的人似乎很快就出現了尿液,頻繁跑廁所,也有的人可以較長時間不去廁所,主要和膀胱容量不同。
另外,需要大家警惕的是,還要看個人的膀胱儲存尿液能力,若因為病理因素從而無法有效儲存尿液,也有可能增加排尿的次數。也有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因括約肌功能較差,對排尿的控制較差,也可能導致尿頻、尿急的情況。
同時,還需要大家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憋尿。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緊張、開會等各種各樣的原因,養成了憋尿的習慣,但這樣做只會讓膀胱內壁的敏感性越來越低。
也就是說,越容易憋尿越還會產生較強的尿液排斥感,以及還會增加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也會與其他人排尿時間不同。
因此,大家可以看你屬于哪種情況,再做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