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一戰,對國軍來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震撼,在此之前,任誰也想不到,全美械裝備的五大主力之首整編74師,居然就這么沒了。
這可不是什么二流三流部隊,那可是74師啊。
但現實就是現實,因此,本著“吃一塹長一智”原則,同時也為了“厘清責任”,國軍在孟良崮戰役結束后不久進行了一次復盤。而在復盤過程中,整編74師名義上的上司黃百韜,就總結出了74師的兩大敗因。
一、友軍見死不救?
按照黃百韜的說法,74師覆滅的原因之一,是友軍在其被華野包圍于孟良崮后,沒能“放棄守備地區,全力來救”。
不過,黃百韜這話,基本算是說了一半留了一半。
74師被圍之后,真的沒有友軍來救嗎?并不是,別人不說,黃百韜本人就親自帶著25師玩了命的向74師靠攏,期間他不計損失的打法,一度令防守在界碑、天馬山一線的華野一縱一師險些頂不住。
時任一縱司令員葉飛后來就回憶,孟良崮戰役期間,一縱承擔的多個任務,既有主攻又有阻援,而在總攻開始后,一縱一師也遭到了國軍25師的猛烈攻擊,由于敵人完全是不要命的打法,所以一師的傷亡也在迅速擴大。
不僅如此,到當年5月15日中午前后,敵25師已經攻占了界碑,而天馬山陣地也在其猛攻下岌岌可危。
由于一縱其他部隊都參與了主攻,因此一師師長廖政國壓力巨大,哪怕是將一師的預備隊都派上了上去,但到當天下午16時左右,敵25師已經打到了天馬山半山腰。
此時的25師,距離張靈甫僅差一個山頭。
關鍵時刻,已經無兵可用的廖政國發現山溝里有一支兄弟部隊正向孟良崮前進,上去一問才知道是四縱的一個營,他們接到命令,要加入總攻戰斗之中,經過簡單溝通,該營營長也意識到天馬山陣地極為重要,所以毫不猶豫的就留了下來,幫助一師阻擊黃百韜。
最終,兩支部隊合力之下,這才堪堪擋住了25師。
而這件事,在國軍方面也也有記載,曾任25師148旅副旅長的武之棻(音同分)就回憶,黃百韜親率四個團的兵力,一度打到了界碑以東,若能再往前一點,便可以與74師合攏。
但由于華野部隊的頑強阻擊,加上到16日中午時,孟良崮山頭上槍炮聲逐漸稀了襲來,因此黃百韜也意識到74師完了,為避免被華野包圍,這才不甘心的放棄進攻,轉而后撤。
從這些佐證之中,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74師并非沒有友軍前去救援。
而問題就在這里,既然黃百韜都親自去救了,為何還要說友軍沒有“放棄守備地區,全力來救”是74師覆滅的原因之一呢?
其實,他當時這么說,也是為了自保。
原本按照國軍的計劃,是準備讓83師與74師組成一個縱隊,由83師師長李天霞負責指揮,但由于李天霞和張靈甫之間矛盾極深,兩人誰也不服誰,所以在當年的5月10日湯恩伯下令,由黃百韜指揮張靈甫。
而對這個職務,黃百韜是一萬個不愿意,他太清楚張靈甫飛是如何的飛揚跋扈了,但命令難違,只能硬著頭皮上任。
到了孟良崮戰役期間,由于李、張之間的矛盾,所以李天霞在救援74師這方面,確實有點出工不出力,最后還是在老蔣的嚴令之下,這才真正動了起來。
因為這事,老蔣對李天霞極為不滿,所以在復盤會議上,他重點講了李天霞的問題,包括指揮不當、坐視不救等。
這個時候,任誰都能看出來,李天霞要倒霉了。
而作為黃百韜,恰好還是張靈甫名義上的上司,所以就成了一個除李天霞之外,最好的背鍋對象。
畢竟74師的覆滅,總得有人承擔責任,而既無背景又沒人撐腰的黃百韜,顯然最合適。
對此,黃百韜也十分清楚,這個時候,他敢一上來就說別人沒有救只有他黃百韜拼命救了的話嗎?
一旦這么說,無疑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屆時,其他人不介意對他再來一個落井下石,那樣的話,黃百韜就徹底完了。
所以,他只能說一個籠統的場面話,這樣既不居功也不得罪人,同時,也為他接下來要說的話,做一個鋪墊。
二、為啥要進攻坦埠?
黃百韜總結的另一個74師覆滅的原因,是為何要執行攻擊坦埠的行動。
對孟良崮戰役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此戰之前,國軍因為萊蕪戰役的失利,對戰略戰法進行了一系列調整,簡單來說,就是由之前的分路進攻改為了密集靠攏、逐步推進的戰法。
而這種戰法,就給當時的華野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在此之前,華野可以靠著靈活的機動性在運動中分割尋殲敵人,但在國軍各部開始采取緊緊猥集在一起,一步一步推進的方式后,就讓華野找不到下口的機會。
為此,在1947年3月到4月間,華野嘗試了不少辦法,但始終沒有殲敵良機,但在當年5月,隨著國軍湯恩伯兵團又一次改變打法,就讓華野敏銳的抓到了一次戰機,而這次戰機,便是圍殲整編74師。
那么,湯恩伯部調整了什么打法呢?具體來說,就是脫離與歐震兵團、王敬久兵團的齊頭并進,改為以74師為先頭部隊,向坦埠急速進攻。
之所以要攻擊坦埠,是因為根據國軍得到的情報,顯示坦埠這里是華野的后勤重地外加指揮中樞,一旦拿下這里,就能讓華野陷入混亂之中。
正是這個決策,不僅讓國軍三大兵團不再緊緊靠攏在一起,同時也讓作為攻擊坦埠先頭部隊的74師暫時孤立了出來。
在此之后,華野也得到了74師孤軍突進的情報,經過陳、粟兩位首長商議之后,最終決定,在萬軍之中取其“首級”,即圍殲74師。
再往后,就是華野一縱等部隊的大膽穿插,以及六縱奔襲垛莊等行動了,在華野巧妙的部署之下,孤軍突進的74師無路可走,只能上了孟良崮,并最終覆滅于此處。
整個過程,其實追溯根源,問題就是出在攻擊坦埠這個部署上。
從此行動的目的上看,并沒有什么問題,但從部署上看,讓74師作為先頭部隊,顯然是會造成孤軍冒進的危險的,一旦遭遇華野,很同意被分割包圍,國軍也不全是愚笨之人,這一點不可能看不出來。
但最終該部署還是執行了,結果引發了74師的覆滅,所以在黃百韜看來,在明知道有風險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去打坦埠,是74師覆滅的主要原因。
換句話說,就是如果沒有堅持非得打坦埠,74師大概率也不會覆滅在孟良崮。
所以問題就來了,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讓74師一定要去打坦埠呢?實際上,這其中的來龍去脈,用一句話形容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三、覆滅孟良崮
出兵坦埠,最早是在5月10日由老蔣首肯、顧祝同(時任國軍陸軍總司令)下達指令、湯恩伯兵團具體操作執行的。
不過,在5月12日,老蔣召開了所謂的“武會報”軍事會議,會議上,針對5月10日的行動部署進行了調整,調整內容為放棄74師孤軍突進坦埠的決定,改為湯恩伯兵團(74師、83師、25師、第7軍、48師、57師、28師)主力攻占莒城、沂水。
這就意味著,當時國軍方面意識到了74師孤軍冒進風險太大,所以才會臨時修改了行動方案。
而按照修改后的方案執行的話,那么湯恩伯兵團依舊還會猥集在一起,這么一來,華野就暫時無法找到殲滅74師的機會了,自然也不會有后來的孟良崮戰役了。
但這個修改后的方案,并未得到執行。
原因就在于,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在當時表示,先打坦埠再打沂水會更好一些,因此最終,74師繼續按照原計劃向坦埠進攻。
所以,孟良崮中74師覆滅,顧祝同是要擔負一定責任的,這一點,在國軍保密局事后的調查報告中就有體現。
“今攻坦埠僅用七十四師一個是病理,孤軍深入....致遭全軍覆沒。”
除了顧祝同之外,另一個最大的責任人那就是張靈甫了,正是他的一再“慫恿”和目中無人,才讓其上級認為74師“天下無敵”,拿下坦埠易如反掌。
在第一次接到進攻坦埠的任務后,張靈甫就對湯恩伯說,即便坦埠一帶有華野的五六個縱隊,但只要74師出手,“保險三天就拿下,別的部隊(指25師和3師)都不需要打”。
不僅如此,在5月13日晚,張靈甫還致電湯恩伯,請他在14日來前線,干什么呢?觀看74師是如何拿下坦埠的。
張靈甫的極度自信,自然就讓湯恩伯和顧祝同均認為拿下坦埠不成問題,74師也不會有什么危險。
值得一提的是,張靈甫在這期間一再強調不需要其他部隊助戰,僅74師就能完成任務,而他之所以要一直強調這一點,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坦埠乃華野后勤重地,存放有大量物資,而張靈甫又不想與別人分享這些戰利品,所以才會一再強調僅74師就能拿下,并且在行軍中也不肯與友軍同行,其目的,說白了就是想獨吞這些戰利品。
其次,能成功拿下坦埠是大功一件,所以,張靈甫就更不想讓別人染指其中了。
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促成了湯恩伯兵團的分兵坦埠行動,張靈甫自以為聰明無比,卻沒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賠上了性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