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趙雪純
通訊員 彭錦弦 劉坤維
6月5日14時09分,武漢協和醫院手術室內,一顆沉睡了355分鐘的心臟在6個月大的彝族男嬰軍軍胸腔內有力地復跳。這場與死神的賽跑背后,是400多位“愛心媽媽”4小時籌款15萬元的生死救援,更離不開武漢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團隊的精湛醫術。7月8日,康復后的軍軍順利出院。
軍軍一家及“愛心媽媽”為董念國教授團隊送來錦旗
先天性心臟病危及6個月大孩童的生命
軍軍來自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今年3月,剛滿6個月的他突發咳嗽、呼吸急促等癥狀,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在成都華西醫院治療期間,病情持續惡化,體重從18斤驟降至12斤,最終被確診為終末期擴張型心肌病,心臟比成年人的還要大,左心功能幾近崩潰。“只能心臟移植,但供心太難等。”醫生的話讓軍軍母親幾近崩潰。高昂的醫療費更是雪上加霜:軍軍父親俄別羅立兩年前剛做完心臟手術,全家僅靠他打零工維持生計,前期治療已負債累累。
絕望中,他們在社交平臺發出求助,一群“愛心媽媽”伸出援手。4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媽媽”迅速集結,她們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為軍軍籌集資金、協調轉院。“四川的醫院建議軍軍轉到技術更好、救治能力更強的醫院,群友們就開始全網查資料。”群友劉女士表示,大家搜到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研發了亞洲最小人工心臟,且群里的陳女士9年前正是經董念國教授主刀更換了心臟瓣膜,目前身體狀況良好。經多方求證和信息搜集,“愛心媽媽”一致決定將軍軍送到武漢協和醫院接受治療。
6月4日下午,協和醫院傳來消息:有合適的供心,次日即可手術,但需預存15萬元。關鍵時刻,“愛心媽媽”再次行動:50元、66元、520元、1000元……紅包雨在群里不斷刷屏,最終在4小時內湊齊了全部費用。
“看到軍軍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他離開。”劉女士說,她們不僅捐款,還自發整理物資、陪同家屬辦理手續,甚至有人連夜驅車數百公里趕來武漢協助。
董念國教授與軍軍一家
協和團隊實施高難度手術挽回患兒生命
6月5日13時48分,協和醫院李庚教授攜核心團隊抵達。這顆來自外省的愛心心臟,與軍軍血型匹配成功,但體重比接近3:1,屬于“大供心移植小受體”的高難度手術。
董念國教授團隊采用全球首創的供心旋轉術和精準吻合技術,僅用15分鐘完成血管阻斷,14時09分,新心臟在軍軍體內成功復跳。術后17小時拔除氣管插管,16天轉出監護室,目前體重已從術前的6公斤增至7.5公斤,一天能喝近600毫升的奶,各項指標恢復良好。
“兒童心臟移植是器官移植的‘天花板’,供心短缺和技術難度是最大挑戰。” 董念國教授介紹,協和醫院獨創的“邊緣供心”理論和供心保護技術,將冷缺血時限從4小時延長至8小時,使更多患兒有機會接受移植。目前,該院兒童心臟移植術后5年生存率達89.1%,高于國際報道的72.56%。
除了技術支持,協和醫院還為軍軍一家提供了免費的“愛心小屋”,方便家長照顧孩子和做飯。董念國教授團隊將持續關注軍軍的術后恢復,并為其家庭提供長期醫療指導和心理支持。
術后,軍軍的姐姐給愛心媽媽們寫了一封感謝信:“弟弟現在好了許多,我會好好學習,長大后報答你們。”軍軍的母親也表示:“是愛心媽媽和協和醫院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這份恩情我們永遠銘記。將教導孩子們傳承愛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