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聲在耳邊盤旋,皮膚上又多了幾個又腫又癢的“紅包”,夏夜的“人蚊大戰”如期而至。今年,“戰場”已從臥室蔓延到市場。各大商超的驅蚊產品貨架已成為最熱鬧的“戰場”。植物精油手環、驅蚊貼、定制香氛、電子驅蚊器……琳瑯滿目的新產品擠占了傳統蚊香的生存空間,甚至占據了商超“C位”。
有數據顯示,我國驅蚊用品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52億元一路攀升,預計2025年將突破百億元大關。在這個龐大的市場里,電熱蚊香液以23.5%的占比位居第一,花露水和傳統蚊香分別占據21.4%和12.4%的市場份額。
為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占據上風,從祖母輩的艾草束到實驗室里的“黑科技”,人類的驅蚊智慧在市場上凝結成琳瑯滿目的產品矩陣。但在電商平臺的銷量數字與直播間的叫賣聲中,我們究竟是在購買安寧,還是在為焦慮買單?
圖為河南許昌一家超市內,消費者正在選購電熱蚊香液。(圖片由CNSPHOTO提供)
驅蚊產品新使命:從功能剛需到情緒價值
據了解,蚊子有一套精密的“探測系統”:它們的觸角能捕捉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復眼可識別熱量輻射,口器上的傳感器還能探測皮膚表面的乳酸濃度。這就是為什么人們運動后更容易招蚊子——急促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和汗液里的乳酸,會在空氣中形成“美食導航”。
提到驅蚊產品,大家熟知的是蚊香。北宋《歲時廣記》記載,古人夏夜點燃“蚊煙”,用除蟲菊與艾蒿的青煙織成防護網。這種千年智慧的原理并不復雜:除蟲菊中的除蟲菊素會破壞蚊子的神經系統,讓它們失去飛行能力。20世紀80年代,盤式蚊香仍是家庭標配,墨綠色螺旋軀體燃燒時,嗆味里藏著的擬除蟲菊酯,能在空氣中形成持續的神經干擾屏障。
花露水的進化史則更像一部微型生活史。20世紀初剛傳入中國時,它還只是洋行里售賣的“香水體”,其憑借酒精蒸發帶走熱量,會暫時干擾蚊子的熱量探測系統,意外成為驅蚊偏方。20世紀90年代,六神花露水橫空出世——在擰開碧綠玻璃瓶的瞬間,那股混合著薄荷與忍冬花的氣息,帶來一種清涼舒爽的感覺,成為幾代中國人的夏日記憶。
如今的驅蚊產品正在經歷一場“文藝復興”。在露營等戶外運動的熱潮下,年輕人對驅蚊工具的期待早已超越“管用”二字。以六神新推出的驅蚊蛋為例,不少年輕消費者在小紅書曬出照片,稱其是“防蚊香水”。其核心成分是大家熟知的羥哌酯,含量達20%。理論上,這種成分能阻斷蚊子觸角上的乳酸受體,讓它們變成“睜眼瞎”。
“上次去音樂節,我把它別在帆布包上,被三個姑娘問鏈接呢。”95后插畫師小林展示著她的驅蚊蛋,“以前用驅蚊液像在做化學實驗,現在像在給生活噴香水。”
“我們一直認為產品的香氛屬性與功能價值本身并不沖突。”六神相關負責人表示,“年輕消費者不再滿足于產品帶來簡單的驅蚊效果,他們渴望更愉悅的使用體驗,而傳統的驅蚊類產品恰恰在香味的體驗上不盡如人意。”
值得關注的是,在價格敏感度上,驅蚊產品也呈現分化趨勢。35%的消費者青睞20至25元中端價位的產品,僅有12%的消費者接受30元以上的高端產品。面對10%的價格上漲,40%的消費者選擇降低購買頻次。
繁榮但有陷阱:驅蚊產品里有這些“坑”
需要警惕的是,驅蚊市場的繁榮背后藏著不少消費陷阱。
杭州寶媽王美佳至今仍記得去年夏天那場“慘痛”的公園野餐。為了讓剛滿3歲的女兒免受蚊蟲侵擾,她在直播間花298元搶購了一款鑲著水鉆的驅蚊手環。主播在鏡頭前信誓旦旦:“這是采用瑞士進口精油配方,360度無死角防護的。”
王美佳毫不猶豫地下了單。可到了公園,剛鋪好野餐墊沒多久,女兒的小腿上就冒出了三個紅腫的蚊子包。王美佳又氣又急,當場拆開那個精致的手環,發現所謂的“進口精油倉”里只有一塊干巴巴的海綿,散發著淡淡的還不如家里香皂濃郁的氣味。
“上班族”張勇也在驅蚊產品上栽過跟頭。他癡迷釣魚,為了在夜釣時不被蚊子“圍攻”,看中了一款號稱“超聲波驅蚊器” 的產品。商家稱這款售價158元的設備能“模擬蝙蝠發出的超聲波頻率,讓蚊子聞風喪膽,有效范圍可達10米。”張勇立刻買了兩個。結果第一次夜釣,他剛把驅蚊器放在釣箱上,就感覺胳膊上一陣癢,低頭一看,三只蚊子正“悠閑”地趴在上面吸血。
“那玩意兒發出的聲音還沒我的魚竿第二節震動聲音大,蚊子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張勇無奈地說。后來他聯系客服退款,對方卻以“使用環境中有特殊磁場干擾”為由拒絕,最后不了了之。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此前的一項測試結果顯示,抽檢的50種驅蚊貼、驅蚊手環樣品無一達到相關標準要求。檢測顯示,14種樣品中未檢出有效成分,36種產品中雖檢測出但含量極低。
中國毒理學會毒理學家張旭表示,農業農村部2021年發布的《關于防蚊驅蚊類產品認定的意見》予以明確,即“如果產品的標簽、說明書標明該產品具有防蚊驅蚊功能,無論其有效成分是化學成分還是植物源性成分,該產品都屬于農藥范疇,依法應當按農藥進行管理。”
功效宣傳引爭議:長效驅蚊誰來定義
“12小時長效防護,一支搞定全天戶外!”這樣的宣傳語也讓很多驅蚊產品進入消費者的“避雷”清單。
徒步愛好者劉毅對一款驅蚊噴霧動了心。他專門挑了個周末去郊外徒步,出發前按照產品說明在身上噴了個遍,想著能安心享受一整天的徒步樂趣。“結果剛走了不到3個小時,脖子和手臂就被蚊子咬了好幾個包。”
“這和宣傳的12小時差得也太遠了,簡直是詐騙。”劉毅氣憤地說,他后來查看產品說明書、上網查閱資料,才發現“12小時長效”是在實驗室特定環境下的測試結果,實際使用時會受出汗、擦拭等多種因素影響。
從科學角度來看,不同成分的驅蚊產品,其有效時長本身就有很大差別。以常見的避蚊胺(DEET)為例,7%濃度的藥水,大約能提供2小時左右的驅蚊效果;當濃度提升到30%左右時,驅蚊時長可達到6至8小時。派卡瑞丁系列產品,通常能持續驅蚊5至8小時。驅蚊酯的防護時間相對較短,一般在4至6小時。
國內相關標準規定,驅蚊產品藥效分為A、B兩級,A級有效保護時間應≥6小時,B級有效保護時間應≥4小時,達不到B級標準則屬于不合格產品。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夏天出汗、涂抹不均勻等情況,產品的實際保護時間往往短于標示時長。
有日化品牌科研人員坦言:“使用者長時間處于高溫、高濕環境且大量出汗,其防護時長也可能大打折扣。因為薄荷腦、香茅油等植物成分分子結構不穩定,在30℃以上環境中,20分鐘就會揮發掉70%,很難形成持續有效防護。”
驅蚊產品可能“踩”的那些“坑”。(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制圖)
驅蚊市場混戰:理性選擇比跟風更重要
在驅蚊市場的競爭中,傳統日化巨頭像沉穩的老中醫,捧著秘方;新銳品牌則像個魔術師,用概念營銷。
國貨品牌欖菊正在調試新一代電熱蚊香液,將氯氟醚菊酯濃度精確到0.62%。據稱,這個濃度既能抑制蚊子的鈉離子通道(導致神經傳導中斷),又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六神目前已與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合作,宣布將開展新一代驅蚊技術研究和蚊子驅避知識普及,聚焦前沿驅蚊技術開發及蚊子生態研究,旨在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驅蚊產品迭代升級。
當夜幕降臨時,城市各處的驅蚊大戰仍在繼續。有人點燃艾草條,讓青煙在陽臺畫著保護圈;有人往皮膚上噴驅蚊液,像穿“隱形鎧甲”;還有人對著智能驅蚊器App,查看“蚊蟲活躍度”。
在人與蚊蟲的博弈中,理性選擇比跟風更重要。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使用各類驅蚊產品外,生活中還有一些簡單有效的驅蚊小妙招。比如,大家在室內擺放幾盆驅蚊草、薄荷、夜來香等植物,它們散發的特殊氣味能在一定程度上驅趕蚊子;傍晚時分關好門窗,在窗戶上安裝紗窗,能有效阻止蚊子進入室內;在戶外活動時,盡量穿淺色長袖衣物,因為蚊子更喜歡深色衣物,長袖也能減少皮膚暴露面積;出汗后及時洗澡,保持身體清爽,因為汗液中的乳酸等物質會吸引蚊子;還可以在床邊放一碗加了洗衣粉的水,洗衣粉的香味會吸引蚊子產卵,而蚊子的卵在含洗衣粉的水中無法存活,能起到一定的滅蚊作用。
(記者 馬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