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 編者按】在 AI 浪潮洶涌而至的今天,人們似乎被裹挾著前進,甚至都沒來得及問一句:“我們愿意嗎?”本文作者并非反對 AI 技術本身,而是反對一種悄無聲息卻全面鋪開的“科技霸權”:它不等你準備好,不征求你同意,而是直接“塞進你的生活”。
原文鏈接:https://www.honest-broker.com/p/the-force-feeding-of-ai-on-an-unwilling
作者 | Ted Gioia 翻譯 | 鄭麗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投稿或尋求報道 | zhanghy@csdn.net
幾個月前,我只是想發封普通郵件。但當我打開 Microsoft Outlook,發現界面變了:微軟“貼心地”建議我用 Copilot 來寫郵件——Copilot 是它推出的一款 AI 助手(微軟喜歡叫它“你的 AI 伙伴”,聽起來就很友好)。
但是,我根本不想要什么“AI 伙伴”,尤其是這種假裝貼心的AI,我從沒要求過這個東西。那些收到我郵件的人,也不會想看到一封由 AI 寫的、冷冰冰的郵件。他們想聽的是“我”的聲音,不是一個AI機器人。
折騰了老半天,我才終于找到了關閉 Copilot 的方法,暫時松了一口氣。
但沒過幾天,微軟又給了我一個“驚喜”:我在保存 Excel 文件時,被迫同意更新后的賬戶條款——這次,它直接把 AI 綁進了我的整個 Office 套件里。
更離譜的是,微軟還悄悄漲了訂閱價格,每月多收了 3 美元(約合人民幣21元),理由是“增加了 AI 功能”,說我現在可以每月免費用 60 次 Copilot。
可問題是——我根本不想用它,我只想“殺”了它。
如你所見,我一次都沒用過這個服務,60 次的使用額度原封不動。但我還是得為它付錢,因為 AI 已經深度嵌入 Word、Excel 等核心軟件。
這就是 AI 如今被推向市場的方式:不是讓你主動選擇,而是強行塞給你。
為什么他們要這么做?理由很簡單:因為大多數人根本不愿意為 AI 掏錢。根據一項 ZDNET/Aberdeen 的最新調查顯示,只有 8% 的用戶愿意為 AI 服務付費。
那怎么辦?就只能跟一些你離不開的東西打包銷售咯——你啊,根本沒得選。
這從來不是一個“用戶驅動”的創新
試問一個問題:人類歷史上哪個真正造福社會的重大技術,就只有 8% 的人愿意為之付費?答案:從來沒有。
電力、收音機、電話、冰箱、電視、互聯網,這些都是用戶自發喊著“我需要,我想要,我付費”的技術。但AI 不一樣,人們不僅不信任它,還越來越討厭它。所以這些科技公司不得不把 AI 強行塞進你已經離不開的東西里,逼你使用。
"這就是 AI 革命的癥結:看起來像垃圾郵件,聞起來像垃圾郵件,嘗起來也像垃圾郵件。"
另一個不愿明說的理由:掩蓋財務黑洞
AI 被打包進現有產品,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這就可以掩蓋它本身的盈利問題。
如果 AI 是一個獨立收費服務,收入與成本一目了然,盈利還是虧損立刻就會見分曉;但只要跟現有產品一大包,財報上就混過去了,華爾街看不出問題,投資人也不好說什么。
于是,即便用戶根本不買賬,那群硅谷 CEO 還是能繼續講“AI 將如何改變一切”的故事。
我舉個例子吧:如果一家餐廳開始賣“花崗巖石頭”作為甜點,沒人會買;但如果它在套餐價格上加一塊錢,然后強行給每位顧客配一塊石頭……他們就能堂而皇之地說:
● 每位顧客都享用了甜點(花崗巖石);
● 每位顧客都為它付了錢;
● 餐廳利潤因此提升。
你看,這就是硅谷的 AI 財務邏輯。
“如果 AI 推廣必須獲得用戶主動同意,這整套商業模式會在一夜之間崩塌。一旦立法規定任何 AI 功能必須用戶主動 opt-in(明確同意)才能啟用,你看看這些 AI Bot 消失得會有多快。”
不僅微軟,谷歌、Meta也在干這檔子事
所以,谷歌的做法也如出一轍:他們把 AI 強行加入搜索結果,而你無法選擇是否啟用——看吧,又是一場強制喂食。
這樣一來,這些數字巨頭就可以對外宣稱:“用戶已經全面擁抱新技術”。
這就是如今 AI “無處不在”的真相:你沒有選擇權、他們也不會問你意見、你能做的就只有被動接受。
● 我不想要 AI 客服——但我沒得選;
● 我不想要 AI 回應我的 Google 搜索——但我沒得選;
● 我不想要 AI 集成在我的辦公軟件里——但我沒得選;
● 我不想要 AI 替我寫郵件——但我沒得選;
● 我不想聽 AI 寫的歌(Spotify)——但我沒得選;
● 我不想買 AI 寫的書(Amazon)——但我沒得選。
如果真的讓用戶自己選擇是否要用AI,大多數人會拒絕這場披著“創新”外衣的科技霸凌。例如,下面這項調查就顯示了人們的真實反應:當4000名消費者看到帶有 AI 功能的冰箱介紹時,大多會更傾向于選擇不帶 AI 的型號,只有18%的人更喜歡AI。
而且,這已經不只是產品或服務的問題了——人們甚至不想在任何文本、文檔中看到 AI 的痕跡。
放在過去,用戶反饋或許還會影響企業決策。但現在,這些 AI 公司已經是一言堂了,他們既不詢問也不在乎,直接無視用戶感受,甚至每天都在變本加厲。
Meta更是夸張,做法比微軟和谷歌更激進:他們正在訓練 AIBot主動給用戶發消息,也不管你想不想收。我自己就有類似的慘痛經歷:根本無法關閉 Facebook Messenger,除非注銷掉整個 Facebook 賬戶。
我們能抵制 AI 嗎?很遺憾,已經晚了
如果我們決定抵制 AI,會發生什么?很難,因為AI 已經嵌入了太多基礎設施。
如果真的想抵制 AI,我們就必須放棄:
● 我的電子郵箱賬戶
● 所有 Google 搜索
● Word、Excel、PowerPoint
● 亞馬遜和其他在線零售
● Spotify 和其他音樂平臺
● 很多公司的客戶服務入口
● ……等等等等
這還只是開始,未來只會更糟。總有一天你會發現:
● 你想掛號看醫生,卻被迫用 AI 聊天機器人;
● 你急需心理咨詢,但只有 AI 可以響應;
● 你要找律師咨詢,卻只能面對AI機器人;
● 你投了簡歷,卻發現工作已經被分給了 AI;
● 你撥打急救電話(警察、消防、急救)時,接通的也是個AIBot。
我們已經知道:他們不會讓我們選,這個決定他們已經替我們做了。現在唯一的問題是:在此背景下,人類交互場景被 AI 徹底取代的速度有多快。
更諷刺的是:AI 還沒準備好,就被推上戰場
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切發生的前提是:AI 還遠遠不夠可靠。
每天,都有各種荒謬又愚蠢的 Bot 出錯故事在網上流傳。照理說,他們至少該先修好這些問題,再推向市場,但現實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么修。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在繼續強行灌輸 AI。
所以,我認為應該有相應的立法來禁止這種行為。例如,透明性法案(AI 必須明確標識)、用戶同意法案(AI 功能必須 opt-in)、責任法案(AI 出錯必須追責)、知識產權法案(限制 AI 濫用數據)。至少到目前為止,AI Bot 還沒掌握立法權——或許,未來也會有這樣的一天,我們得趕在這件事發生之前采取行動。
——對話清華大學教授劉嘉 | 萬有引力
AI 產品爆發,但你的痛點解決了嗎?
2025 全球產品經理大會
8 月 15–16 日
北京·威斯汀酒店
互聯網大廠、AI 創業公司、ToB/ToC 實戰一線的產品人
12 大專題分享,洞察趨勢、拆解路徑、對話未來。
立即掃碼領取大會PPT
搶占 AI 產品下一波紅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