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時代農業強國建設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四川農業大學何思妤教授領銜的教學團隊率先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瓶頸,創造性打造“韌性思政”育人體系,為涉農高校鑄魂育人工程注入強大韌性與時代活力。
育人體系以理念革新為突破口。該團隊立足農業高校使命,將生態韌性理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創新實施“一核四化”育人路徑——即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核心引擎,通過打造“農耕文化+紅綠相融”特色課程體系、破除資源邊界實現無界化協同、運用VR技術構建數智化課堂、建立多元主體融通機制,全面激活育人效能。田間地頭的沉浸式教學、虛實相生的智慧課堂、跨領域專家聯袂授課等創新實踐,讓思政教育更接“三農”地氣、更具時代張力。
(教學團隊舉辦首屆四川農業大學“三農”理論課件制作大賽)
改革顯著淬煉出育人“真功夫”。在“韌性思政”改革中,省級一流課程、省級教學競賽最高獎等標志性成果持續涌現;系列特色教材成為全國涉農高校育人范本;“強政治、鑄農魂、厚情懷、勇擔當”的育人特質深深融入學子血脈,每年近萬名學生奔赴鄉村開展實踐服務,畢業生扎根基層比例領跑全省,一批批“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在田野鄉間綻放青春。教學團隊的改革成果入選省級教育質量提升精品項目。
(教學團隊學生在鄉村開展社會實踐)
體系創新催生廣泛示范效應。“韌性思政”經驗在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30余所高校推廣應用;特色教學資源通過數字平臺輻射全國學子;思政教育專家、涉農企業負責人、涉農部門干部對教學改革給予高度評價;實踐成果獲中央主流媒體深度聚焦。
四川農大教學團隊以體系之“韌”應答時代之“問”,用思想之“強”筑牢興農之“基”。這項貫穿育人全程的改革實踐,不僅重塑了涉農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態,更在培養“一懂兩愛”新型農林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征程中,刻下了鮮明的川農印記。(圖片由四川農業大學 馮義強、黃岑玥、易恩文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