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山河
周韶華藝術作品展
湖北省周韶華藝術中心
武漢市黃鶴樓公園管理處
武漢黃鶴樓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南樓畫社
展覽時間
2025年7月10日—9月10日
展覽地點
黃鶴樓美術館(白云閣)一樓展廳
黃鶴樓,這座傳承千年文脈的名樓,即將迎來一場藝術盛事。2025年7月10日,“大美山河——周韶華藝術作品展”將在黃鶴樓美術館(白云閣)一樓展廳拉開帷幕,展期持續至9月10日。此次展覽由周韶華藝術中心、武漢市黃鶴樓公園管理處、武漢黃鶴樓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南樓畫社聯合主辦,39幅山水佳作將在此集中亮相,為觀眾帶來一場水墨與山河的深情對話。
周韶華是中國畫壇革新大家,與吳冠中并稱“南周北吳”。1929年生于山東,12歲投身革命,此后扎根湖北藝術領域數十載。他以“全方位觀照論”“隔代遺傳論”等創新理念,突破傳統水墨的邊界,將對山河的熱愛、對家國的情懷融入筆墨之中,形成雄渾大氣的獨特畫風,在中國畫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次展出的39幅作品,涵蓋了周韶華不同時期的創作精華。從展現雪山純潔巍峨的《天山傳奇》,到描繪草原遼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每一幅畫作都以獨特視角和濃烈筆觸,勾勒出祖國山河的壯美神韻。畫家通過有力的線條、豐富的色彩,讓山水在水墨間超脫自然形態,升華為飽含精神力量的藝術表達。
這場展覽的起緣,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便已生起。1992年,當白云閣重建落成之時,周韶華欣然揮毫創作《坐看云起時》,并落款“坐看云起時 ,一九九二年并題以奉白云閣落成志慶,韶華于抱一廬”,為樓閣增添了一份詩情畫意與文化魅力。2025年,恰逢黃鶴樓重建開放40周年,這座見證無數故事的名樓,以一場展覽回饋藝術家的深情厚誼。名樓與名家的緣分,在時光的長河中悄然延續,藝術與文化的對話,也在畫卷與樓宇間緩緩展開。
坐看云起時 紙本水墨 68.2cm×68.2cm 1992年
黃鶴樓收藏作品
當周韶華筆下的“大美山河”遇見千年黃鶴樓,藝術與歷史將在此交相輝映。開展在即,這場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正靜候八方來客共賞水墨山河,見證藝術與文化的深情,印證名樓與文人的相擁,領略傳承與創新交融的獨特魅力。
周韶華
1929年10月出生于山東榮成市石島,現居武漢。1941年參加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1950年畢業于中原大學美術系,先后擔任湖北省美術院院長、湖北省文聯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受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湖北美術學院、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客座教授,是西安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教授。曾獲屈原文藝創作獎,2008年獲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稱號,2015年獲評2014年度“中華文化人物”,2021年獲“首屆湖北省杰出人才獎”,2024年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湖北省國畫院終身名譽院長,湖北省美術院名譽院長。多年致力于中國畫理論與創作革新的探索與研究,是中國畫氣勢派的開宗創派者與理論建樹者。
因舉辦“大河尋源”“夢溯仰韶”“漢唐雄風”“荊楚狂歌”“77抒懷”“黃河·長江·大海”“神游東方”“天人交響”等畫展和發表《全方位觀照論》《橫向移植與隔代遺傳論》等為世人所注目。
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曾以美術家身份先后在日本、泰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德國、瑞士、奧地利、美國、波蘭、俄羅斯、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摩納哥、韓國和港澳臺地區舉辦畫展、藝術交流或講學,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80余次。
出版《大河尋源畫集》《周韶華畫選》《周韶華六十年藝術探索畫集》《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周韶華》《周韶華夢溯仰韶畫集》《周韶華漢唐雄風畫集》《荊楚狂歌 周韶華畫集》《黃河 長江 大海—周韶華藝術三部曲》《周韶華全集》等個人畫集十余種,出版《大河尋源記》《抱一集》《藝海縱橫》《面向新世紀》《大家之路——周韶華》《感悟中國畫學體系》等文集6部。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湖北省博物館、武漢美術館、湖北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臺灣省立美術館、德國斯圖加特民族博物館、西柏林東方美術館、俄羅斯東方藝術博物館等機構以及個人收藏。
前言
周韶華
在我看來,崇高雄渾是華夏山水畫的主流特征,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的神韻風貌,是中華藝術的意象結晶,也是山水畫的生命靈魂。巍巍昆侖的蒼莽壯闊,宏偉高聳的珠穆朗瑪峰的神圣,三江橫流的浩然之氣,岱宗觀日的神秘火焰,這些壯麗景觀的交織,構成了泱泱大國的文化神魂。所以我一貫把它們視為中華龍骨和大血脈來表現,把奔騰不息的生生為易的文明精神視為文化底蘊,崇尚大美成了我的藝術信仰和精神寄托。
我在自然世界中幾乎到處都可聆聽到近似龍吟虎嘯的聲音,這是我對中國山水的特殊感受。我認為中國畫向現代轉型就要抓住這種大美、大生命的崇高境界。在走進自然、道法自然的過程中,徹底改變逃遁山林的舊畫習,對中國畫進行再創造,使之獲得新生,使之走進當代,是一種歷史擔當。
一個自尊、自信、一心為民富國強的畫家,作為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擔當著呼喚民族大靈魂,喚起全民族振奮、陽剛、積極進取和豪邁奮進的大美精神的歷史責任。山水畫能夠做到以雄渾深厚、氣勢磅礴的大風格來參與盛世文化的建設,才能與時代相匹配。為此,我幾乎走遍了黃河、長江上下,親臨三江源頭。在文化內涵方面,選擇了跨越中古、上溯遠古,以此為文化基因把山水畫推向現代。在大千世界中,我與大自然神往互通,激情如同電閃雷鳴;擁抱自然宇宙的意識,如攝魂動魄的音樂交響,如回腸蕩氣的詩情畫意。我將其統統轉化為對西部大山大水的主體建構,形成了山水畫的現代圖式語境,并使山水畫基本上做到了既具有傳統元素又是當代的,既具本土風神又能與國際對話,從而貫古通今,坐東化西,使傳統山水畫走向新生,走向現代形態。
作品欣賞
狂瀾交響曲
紙本水墨 125cm×248cm 1983年
中國美術館藏
南迦巴瓦冰峰
紙本水墨 42cm×55cm 1985年
阿爾泰傍晚
紙本水墨 32cm×44cm 1994年
九龍奔江之一
紙本水墨 144cm×365cm 1998年
山高日歸遲
紙本水墨 68cm×68cm 1999年
六牛圖
紙本水墨 68cm×68cm 2000年
雪融阿尼瑪卿
紙本水墨 68cm×68cm 2001年
月光下
紙本水墨 68cm×68.5cm 2002年
最愛紅浪拂
紙本水墨 68.5cm×69.5cm 2005年
海灘觀日
紙本水墨 68cm×68cm 2006年
天山傳奇
紙本水墨 32cm×44cm 2009年
秦時風煙
紙本水墨 68cm×69.5cm 2010年
讀河圖洛書所得
彩墨紙本 67cm×137cm 2011年
錚錚鐵骨
紙本水墨 67.5cm×69cm 2012年
后 記
黃鶴樓臨江而立,歷經千年風雨,不僅是承載歷史文化的巍峨樓閣,更是鐫刻在中華文化基因里的詩意印記。從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到后來歷代文人墨客在此寄情抒懷,這座建筑早已超越物質形態,化作一條奔涌不息的精神長河,流淌著中華文明的氣韻與魂魄。此次“大美山河——周韶華藝術作品展”在白云閣的呈現,恰似歷史長河中泛起的璀璨漣漪,續寫著藝術與文化、名樓與名人的動人篇章。
回溯1992年,白云閣落成之時,周韶華先生揮毫創作《坐看云起時》,題款為“坐看云起時,一九九二年并題以奉白云閣落成志慶,韶華于抱一廬”的筆墨,傳承了古人以詩情畫意賦予樓閣文化神采的風雅傳統。先生以革新的藝術理念突破水墨邊界,將山河的雄渾氣魄凝于筆端,為樓閣注入靈魂。2025年,恰值黃鶴樓重建開放40周年,我們以展覽為媒,迎接老先生重歸故地,向先生藝術成就致敬。這份跨越三十余載的深情回應,恰似一場無聲的對話,在時光的長河里久久回蕩。
漫步展廳,您會看到《天山傳奇》的純潔巍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廣袤無垠……周韶華先生用濃烈的色彩與磅礴的筆觸,重新解讀山河之美,既延續了中國水墨“以形寫神”的哲學精髓,又賦予傳統藝術現代生命力。當這些作品與白云閣的飛檐斗拱相映成趣,歷史的厚重與藝術的靈動在此交融。駐足畫作前,觸摸到的不僅是筆墨間躍動的山河魂魄,更是千年文脈在當代的鮮活回響。
這場展覽,是黃鶴樓對文化傳承的時代應答。我們期待,每一位走進這里的游客與觀眾,都能在水墨山河與飛閣流丹的交織中,感受到藝術跨越時空的魅力,觸摸到中華文明“以文載道”的精神內核。愿黃鶴樓的悠悠古韻與周韶華先生的壯美畫卷,能成為您心中一段難忘的文化之旅,讓這份沉淀千年的藝術與情懷,繼續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武漢市黃鶴樓公園管理處
2025年7月
展覽地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