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開幕式的部分嘉賓合影
7月5日,一場融合藝術美學與心理療愈的文化盛宴在花都區美術館開幕。內空間療愈”當代藝術作品邀請展暨藝術論壇以獨特的視角,將當代藝術創作與心理健康關懷深度結合,為城市快節奏生活中疲憊的心靈提供了一方棲息之地。本次活動由岐山國際藝術村、廣州市花都區文化館主辦,廣州市社會心理學會藝術治療委員會、廣州市花都區美術館承辦,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鯨變·山海文化藝科基金會、Canton德表小組協辦,多位藝術界與心理學界權威人士共同參與,通過展覽、座談、案例分享等多元形式,探索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療愈功能。
開幕式現場
出活動的嘉賓有:廣州市花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姚曉群,廣州市花都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局長、民盟花都主委江健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教授、廣州市社會心理學會會長劉麗虹,廣州城市理工學院珠寶學院院長張珂,蘇州工藝美院美術學院副院長曹春輝,蘇州工藝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系主任陳平,蘇州工藝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系花元飛,花都區原書法家協會主席黃國強,花都區文化館黨支部委員鄭敏,廣州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心理治療專家支素華,心理咨詢專家、繪畫藝術療法專家鄧子陽,花都區秀全街黨工委委員毛利群,花都區秀全街道岐山村黨委書記黃炳芬,花都區美術家協會秘書長胡明河,花都區和悅小學集團校長陸常波,廣州城市理工學院首飾設計教研室主任文海,南航傳媒公司首席藝術總監曾曉燕,普寧市雙林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梁源,廣州市社會心理學會藝術治療委員會副秘書長王維榮,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策展人王松柏,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藝術評論人郭謙,藝術家黃立言,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梁松林、湯佳佳、符茗希,廣州市社會心理學會藝術治療委員會副秘書長呂慶河,廣州城市理工學院教師區廷柱,花都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帥陽智,花都區美術家協會理事徐小寧,廣州城市理工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師李金瑾、陳衡瀟、張書銘,惠州華洋科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張敏,心理學研究專家李舒蓉,藝術家陳煥萍,花都區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秘書長陳詩景,廣州千墨國學研究院副主任楊藝草,廣東智德力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長柏等。
開幕式現場
本次展覽共展出28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元形式,每一件作品都如同一把鑰匙,試圖打開觀者的“內空間”。本次展覽策展人王松柏博士在致辭中對藝術療愈的概念進行了深入解讀。他強調,療愈并非意味著藝術家有病,而是藝術家在面對外在文化、社會結構、生活空間等壓力時,將感受到的不公平等情緒轉化為創作的動力。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進行自我療愈、自我治愈,同時進行美學探索和人格重建,以更好地適應內外世界。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本次展覽策展人王松柏致辭
王松柏表示,本次展覽邀請的作品都屬于當代藝術,注重“走心”,旨在打破概念性、規范性的模式化觀念,讓藝術家內心的“小朋友”自由表達,進入未知世界,進行自由自在的創作,模擬療愈過程。他還特別感謝了區政府、岐山村、文化館等單位以及各位藝術家的支持,并呼吁關注高校藝術家在體制外的創作,為他們的堅持和熱愛鼓掌。
廣州市花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姚曉群致辭
廣州市花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姚曉群在致辭中分享了自己對藝術療愈的切身體會:“現代人心靈浮躁,抑郁癥等心理問題頻發,正是因為缺乏情緒宣泄的出口。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能在人抑郁或委屈時提供釋放渠道,既有利于個人心理健康,也促進社會和諧?!彼貏e強調了鄉村美育的重要性,提到花都區正在推進的鄉村藝術改造項目,希望通過藝術氛圍的營造,讓更多人在生活中感受美、獲得心靈滋養。
學術主持陳平致辭
學術主持陳平先生從城市發展角度解讀藝術的價值:“藝術不僅能塑造個人內心,對城市空間的塑造作用也極為顯著。新加坡用十五年藝術計劃塑造城市形象,巴黎通過藝術奠定文化之都地位,這些案例都證明藝術是城市靈魂的塑造者?!彼粲趸ǘ紖^借助本次展覽的契機,逐步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生態,讓“花都”不僅是地理名稱,更成為藝術與美的象征。
參展藝術家代表花云飛發言
藝術家代表花云飛則從創作本質出發,闡釋“內空間療愈”的內涵:“藝術創作是個體與自我的對話,也是社會群體的集體問答。作品與觀者的對話能引發思考,這種思考本身就是療愈的過程?!彼宰约旱膮⒄棺髌窞槔f明藝術如何通過視覺語言觸達內心深處,引發共鳴與反思。
王松柏博士向岐山國際藝術村捐贈作品
廣州市花都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局長、民盟花都主委江健珊宣布展覽開幕
花都區美術家協會理事徐小寧主持展覽開幕式
開幕式后,“內空間·療愈”藝術座談會在花都文化館舉行。本次座談以開放式對話為主,心理學專家、藝術家、教育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圍繞藝術與心理的關聯、實踐案例、教育現狀等話題展開熱烈交流。
座談會現場,部分發言嘉賓:劉麗虹、曹春輝、鄧子陽、支素華、郭謙、陳平、陸常波、王松柏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教授、廣州市社會心理學會會長劉麗虹從心理學專業視角切入,揭示藝術與潛意識的深層聯系:“語言具有抽象性和篩選機制,而圖像能繞過意識層面的防御,直接激活潛意識。繪畫治療中,來訪者的隨意涂鴉往往能投射出未被察覺的心理沖突,這種非語言的表達比談話療法更易觸及問題核心?!彼郧嗌倌晷睦韱栴}為例,指出在升學壓力與社會內卷的背景下,繪畫、手工等藝術形式能讓孩子在無壓力的狀態下梳理情緒,效果遠勝傳統的說教。
座談會現場
蘇州工藝美院美術學院副院長曹春輝結合教學實踐分享觀察:“高校學生中存在心理困擾的比例逐年上升,藝術院校也不例外。但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通過繪畫創作能自發地進行心理調節。一幅作品的色彩、造型、符號往往反映了創作者的內心狀態,而觀眾的解讀又能形成二次對話,這種互動本身就具有療愈效果。”他講述了一個案例:一位學生的抽象畫被觀眾解讀為“與原生家庭的和解”,創作者本人深受觸動,進而開始正視家庭關系問題。
座談會現場
心理咨詢專家、繪畫藝術療法專家鄧子陽以12年臨床經驗,分享了多個震撼人心的案例:“一位重度抑郁的大一女生,初到咨詢室時行動遲緩、言語呆滯,有輕生傾向。通過繪畫,她逐漸意識到自己長期扮演‘乖孩子’角色,壓抑了真實需求。8次繪畫治療后,她不僅擺脫了抑郁,還重新找回了自我。”鄧紫陽特別強調,繪畫療法的核心不是技法,而是通過畫面看到慣性思維模式,“就像照鏡子,繪畫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局限,也看到問題的答案”。
展覽現場
在學校從事藝術生心理干預工作的廣州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心理治療專家支素華則分享了沙盤與繪畫治療的結合實踐:“藝術生常因創作瓶頸或自我認知矛盾出現心理問題。我們通過讓學生制作面具、參與主題創作等方式,發現當孩子沉浸在藝術過程中時,會自然構建內在秩序感。有個學生在制作‘內心的矛盾’主題面具時,通過色彩和造型的選擇,清晰表達了對學業與興趣沖突的焦慮,這種表達本身就是治愈的開始?!?/p>
展覽現場
參展藝術家郭謙博士以自己的“釘釘子”作品為例,闡述當代藝術的療愈價值:“我用鐵釘覆蓋樹干表面,熟悉的事物被陌生化,這種視覺沖擊會引發觀者思考。當代藝術強調觀念先行,媒介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回應時代問題。就像這個作品,有人看到密集恐懼,有人看到自然與工業的沖突,不同解讀都是觀者與自我內心的對話?!彼J為,當代藝術不拒絕被誤讀,這種開放性恰恰為療愈提供了多元可能。
展覽現場
論壇中,嘉賓們對中外藝術教育的差異展開討論。展覽學術主持陳平分享了法國藝術教育的案例:“法國藝術生的課程包括‘身體與空間’‘生態空間’等研究性主題,更注重學生的思想表達。而國內藝術教育仍較多停留在技法訓練層面?!边@種對比引發了關于藝術教育目標的思考——究竟是培養技術嫻熟的畫匠,還是具有心靈表達能力的創作者?
展覽現場
花都區和悅小學集團校長陸常波從基礎教育角度補充觀點:“現在很多孩子的問題源于空間不貫通、缺乏釋放。藝術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幫助孩子打開內心、連通自我與外界?!熡摹煛菕仐壥`,‘愈’是治好內心,藝術能讓孩子在創作中找回原點,這比掌握繪畫技巧更重要?!?/p>
展覽現場
論壇尾聲,嘉賓們共同展望藝術療愈的發展方向。王松柏博士提出“藝術干預社會”的構想:“未來我們將推動藝術療愈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讓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審美對象,而是可觸及的心靈關懷方式?!眲Ⅺ惡缃淌趧t呼吁建立藝術與心理學的跨界合作機制:“希望能形成一個由藝術家、心理醫生、教育工作者組成的專業團隊,開發系統化的藝術療愈課程,為不同群體提供針對性服務。”
展覽現場
本次“內空間療愈”邀請展暨座談會不僅是一次藝術與心理的跨界對話,更是一次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在物質豐裕而心靈貧瘠的當下,藝術以其獨特的共情能力,為人們提供了重新認識自我、連接他人的可能。正如展覽主題所昭示的,真正的療愈始于對內心空間的探索,而藝術,正是這場探索之旅中最溫暖的燈塔。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7月31日。
部分展覽作品欣賞
三月桃花開 110cm×80cm 卡紙碳鉛筆 2025 陳平
八部半一 80 cm× 110cm 紙本水彩 2013 陳小虎
康樂龍 6米多 由竹子、布料、彩片組成 2024 由孩子和藝術家陳洲、張曉靜集體完成
太湖石 38cm×26cm 紙本水彩 2022 曹春輝
2024風景之二十 80 cm× 60cm 油畫 2024 戴家峰
骉 138cm×68cm 紙本水墨 2019 杜萬成
累積1號 210cm×45cm×50cm 聲音裝置 木頭、鞋釘 2011 郭謙
向內一海里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24 花元飛
面孔 30cm×30cm 黑白木刻 2016 黃廣怡
氤氳 影像 黃立言
印跡系列之3 56 cm× 77cm 紙本水墨、水彩 2014 姜竹松
這里布滿了光 100cm×100cm 油畫 2021 羅志豪
灌頂相 30cm×45cm 紙本 2025 呂慶河
蕊 122cm×46cm×48cm 大漆、瓦灰、苧麻 2023 區廷柱
記憶-紅雙喜 紙本丙烯 45 cm× 55cm 2015 喬萬華
如果今夜你將我遺忘 黑胡桃木、玻璃燈泡、樹脂、墻紙、單片機、控制器、電線 30 cm× 30 cm× 17 cm× 7 2020 石玩玩
味覺 24cm×32cm 紙本水彩 2025 帥陽智
花開 60cm×60cm 油畫 2022年 王松柏
建筑詩學 22cm×42cm 紙本 2019 王緒斌
若有風Z111 34cm×68cm 紙本彩墨 2025 王曉東
激浪 60cm×180cm 黑白木刻 2025 王維榮
在場證明 28 cm× 38cm 水彩 2024 徐小寧
你那里下的雨是從我這里吹去的風 行動、錄像 32分3秒 2022 姚子楊
竹石圖NO.04 80cm×80cm 油畫 2024 張永
春天的一個清晨 水墨 宣紙 油畫棒 綜合材料 2023 張建
暗室攀光者 29.5cm×35cm 實驗水墨 張玉萍
櫰(gui)木果 140 cm× 70cm 絹本、礦物顏料 2025 趙珈漩
SECRET 130 cm× 160cm 布面綜合材料 2019 趙鑫
創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