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守仕(左一)在敦煌陽關博物館開展“防沙治沙”宣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麻守仕:甘肅省敦煌市政協委員,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科研管理科科長。
“去年栽的鎖邊林,目前成活率有多少?”
“胡楊苗的成活率達到85%,梭梭苗的成活率達到98%!”
“好!等咱們再精心管護一年,這上千畝的鎖邊林就能更好地阻擋庫姆塔格沙漠流沙對陽關濕地的危害了……”
2025年初春,敦煌的風沙依然凜冽,麻守仕又一次深入陽關濕地查看防沙治沙“三道防線”的成效。他俯身抓起一把沙土,仔細查看滴灌墑情,眼中滿是關切。
麻守仕眼里的“三道防線”,是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針對陽關省級濕地面臨的沙害威脅,堅持不懈構建起的濕地生態安全屏障。6年前,濕地西側的甘草梁和黃水坡還是庫姆塔格沙漠流沙東侵的前沿。經過不懈努力,“三道防線”正頑強地延伸,守護著陽關濕地和文化遺產。
生態保護的宣傳者
自2021年以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落在了麻守仕肩上——他成為敦煌市政協第十屆農業界委員。從那時起,他的目光就緊緊鎖定了陽關脆弱的生態環境。
麻守仕跑遍了陽關保護區的沙害區域,用腳步丈量了75公里的風沙線。在敦煌市政協的各類調研視察活動中,他積極發言,務實建言。《重視敦煌生態環境保護,構筑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甘肅陽關保護區:構建防沙治沙“三道防線”,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等凝結著心血和數據的調研報告,從政協會議走向國家級期刊,為守護敦煌生態安全鼓與呼。
“生態保護,人人有責,委員更要帶頭。”麻守仕說。社區村組、學校課堂、共建單位,都成了他宣講生態保護知識的陣地。世界濕地日、愛鳥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地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每一個綠色節日,都是他傳播新理念的契機。20多場主題宣傳,4場校園講座,10多場科考研學活動,2萬余份宣傳資料,是他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敦煌生根發芽的見證。作為農業界別召集人,他組織委員深入保護區調研,先后邀請敦煌市人大、市政協、市文聯等單位開展生態調研和采風活動,努力凝聚各界共識。
生態故事的記錄者
風沙烈日下,麻守仕的相機和無人機總是隨身攜帶。
“鏡頭是最好的生態檔案。”自2021年起,麻守仕的足跡遍布保護區每個角落,累計拍攝野生動植物照片逾萬張,珍貴視頻3000余段,甚至新記錄到6種過境候鳥。這些鮮活的影像,不僅登上了《中國綠色時報》的“美麗中國相冊”,更成為保護區濕地科普宣教館、科研監測工作站的寶貴資料。他主編的《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圖鑒》《陽關保護區生態保護研究(濕地篇)》,以及個人生態文學專著《情系陽關》和《逐夢山水間》,字里行間,都是他對陽關保護區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2025年5月,麻守仕帶著這些凝結著心血的著作,走進西北師大敦煌學院、敦煌中學。他不僅捐贈書籍,更播撒下生態文明的種子。同時,他主編的省級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陽關生態》,42期12600余冊,持續傳遞著綠色的聲音。
麻守仕深知,守護生態需要匯聚更廣泛的力量,“要讓更多人看見敦煌生態的獨特與珍貴。”
為此,他筆耕不輟,撰寫報送信息稿百余篇、視頻稿80余篇。其中,5篇視頻登上央視,20余篇亮相省臺;40余篇生態文學稿件被《中國綠色時報》《中國生態文明》《國土綠化》《甘肅日報》等省級以上媒體刊發。他的筆觸,讓敦煌的生態故事走出戈壁,如同生態的種子,不斷撒向更廣闊的天地,喚起更多人守護綠水青山的共鳴。
生態項目的攻堅者
生態保護最終要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上。麻守仕以專業和韌勁,成為項目攻堅的“排頭兵”。
2021至2022年,配合中央財政林業改革發展項目進行保護區實驗區墳墓搬遷,麻守仕創新“政策宣傳﹢情感溝通”工作法,在陽關鎮營盤村、龍勒村駐點42天,順利完成237棺搬遷,為生態修復以及構建防沙治沙“三道防線”騰出了空間。
2022至2023年,配合省級項目實施,麻守仕帶領團隊歷時14個月,打磨出30分鐘紀錄片《陽關鳥鳴》,用珍貴鏡頭記錄2萬余只候鳥的生息繁衍。該片在甘肅衛視2次播出,感動無數觀眾。
2023至2024年,麻守仕負責完成渥洼池濕地科普宣教館和科研監測工作站布展,創新“生態﹢文化﹢動漫”展示系統,使兩館成為保護區科普宣教的新窗口,已接待省內外考察團隊20余批次。
自2024年起,他全力投身“陽關國際重要濕地”申報,歷時3個月撰寫腳本,策劃攝制12分鐘申報宣傳片《陽關濕地美,候鳥入畫來》,并運用“無人機﹢紅外線﹢單反”移動與定點結合的模式,成功捕捉到白尾海雕、玉帶海雕、黑鸛、黑頸鶴、灰鶴、大天鵝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珍稀鳥類集群棲息的震撼畫面,為“陽關國際重要濕地”申報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視覺證據和科學支撐。
夕陽西下,麻守仕站在陽關保護區的沙丘上,極目遠眺。遠處,新生的綠意頑強地抵御著風沙。風掠過耳畔,仿佛低語著這片土地的故事,而麻守仕,正是那個執著的記錄者、守護者和講述者。他堅守的身影,如同陽關古道旁的漢烽燧,默默構筑著敦煌的生態安全屏障。
通訊員:李海駒
文字編輯:王亦凡
新媒體編輯:莫愁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