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盛滿希臘神話的波斯鎏金銀壺,一枚凝住絲路月光的凸釘玻璃碗——沉睡千年的固原國寶跨越山海,于7月8日在上海博物館東館“華彩六盤·寧夏固原文物精品展”中璀璨亮相。
此次展覽規(guī)模空前,是固原文物首次大規(guī)模、成體系赴滬展出。 精心遴選的323件珍貴文物珍品盡出,首度集中離鄉(xiāng)赴滬,開啟為期4個月的文化對話,向黃浦江畔遞出固原——這座“塞上咽喉”的歷史文化名片。
文物里的固原
上博東館展廳內(nèi),固原厚重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鎏金銀壺是固原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波斯薩珊王朝的杰作,壺身浮雕著古希臘特洛伊戰(zhàn)爭的壯烈史詩,希臘神話的魂魄與中亞錘揲的技藝交融,成為絲路文明血脈交融的璀璨“混血兒”。凸釘玻璃碗也是國家級文物,14顆乳釘如星辰般環(huán)繞碗壁,歷經(jīng)1500年風霜,是羅馬吹制技藝的巔峰造物,其剔透晶瑩恍若初生,無聲訴說著固原作為絲路重鎮(zhèn),曾是匯聚四方奇珍的“奢侈品集散地”。
展廳深處,形態(tài)各異的陶俑靜立如時光的守衛(wèi)。細觀其身,異域風情撲面而來: 胡人武士深目高鼻,腰間佩著的彎刀鞘上鏨刻著中亞風格的聯(lián)珠紋......正如固原市委書記滑志敏在推介中所言,固原有“考古之盛”——彭陽茹河流域印證了三萬年前人類足跡、姚河塬遺址填補西北地區(qū)商周歷史空白,實證了這片土地是中華民族“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見證。
固原博物館館藏的4.5萬余件(套)文物,既有填補商周歷史空白的姚河塬青銅重器,也有北魏漆棺畫上鮮卑與漢文化交融的斑斕色彩;既有北周鎏金銀壺上凝固的希臘-波斯史詩,也有隋唐駱駝俑背負的粟特行囊與異域珠飾。每一件都是固原作為“絲路重鎮(zhèn)”、“交融熔爐”和中華文明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的見證。
山水間的固原
走出展廳,上博東館廣場同步進行的“六盤山下 固原禮·物”大集,六盤山牛肉、冷涼蔬菜、道地藥材、馬鈴薯優(yōu)品等特色物產(chǎn)琳瑯滿目,吸引眾多嘉賓駐足品鑒。以“四色固原”為靈感源泉開發(fā)的13類200余件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隨文物一同亮相,并在博物館展廳設(shè)專柜展銷,讓固原的千年文脈以全新方式“活”起來,成為觀眾爭相選購的固原文化伴手禮。
滑志敏向上海市民發(fā)出的“清涼夏日·固原邀約” 更顯真切。他傾情推介的“四色固原”,正是這片土地最動人的文旅畫卷,巍巍六盤山層巒疊翠,猶如巨大的生態(tài)屏障,涵養(yǎng)著西北的綠肺。這里森林蔥郁,溪流潺潺,盛夏平均氣溫僅19℃,是名副其實的“高原綠島”和避暑勝地。固原還是紅軍長征勝利會師地將臺堡的所在地,紅色遺跡遍布山川,訴說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精神圖騰,是賡續(xù)血脈、砥礪初心的生動課堂。
當下,固原市培育的黃牛肉、馬鈴薯、冷涼蔬菜等土特產(chǎn),成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富民產(chǎn)業(yè)。金黃的麥浪翻滾,沉甸甸的玉米、飽滿的馬鈴薯、香氣四溢的亞麻籽油,共同繪就了富饒的豐收圖景。蓬勃發(fā)展的特色農(nóng)業(yè)、清潔能源和綠色加工產(chǎn)業(yè),照亮了鄉(xiāng)村振興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之路。
今日,固原的雙重邀約已至申城。這場橫跨夏秋的雙重邀約,從上海博物館東館延伸至西北固原。7月9日至11月17日,固原文物特展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展出。紙上得來終覺淺,滑志敏表示,歡迎上海和來上博參觀的游客循著文物的指引,踏上一次溯源之旅,親臨六盤山山間,漫步須彌山石窟的佛光之下,佇立于戰(zhàn)國秦長城的雄關(guān)之上,讓千年時光在步履間流淌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