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太可愛了吧!沒想到古人也有如此閑情逸趣。”來到臨安博物館風物廳參觀的市民游客,在看到一件名為“青白瓷堆塑猴紋硯滴”的展品后通常都會忍俊不禁。只見這件陶瓷做的硯滴,上面趴著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猴子,甚是活潑靈動。
圖源/網絡
這件“俏皮”的作品,出自宋元時期的臨安天目窯。作為浙江一處重要民間窯廠,天目窯不僅是臨安古代制瓷技藝的杰出代表,更承載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因此,臨安博物館重新開館之際,特別設置了天目窯展區,從介紹遺址的文化長廊,到展示數十件精美的瓷器,全方位地向公眾展示了這一文化遺產。
天目窯在歷史文獻中鮮有記載,其發現之旅始于1940年。當時,天目書院院長張天方在紹魯意外發現了宋元時期的瓷窯遺址,并通過舉辦一場古物展,首次以實物形式展示了天目窯的珍貴瓷器。直到1982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安縣文物館的聯合考古團隊,在於潛鎮松毛塢發現了宋元時期的古窯址,命名為天目窯遺址。經過四十余年的考古研究,逐漸揭開了天目窯遺址分布、產品特性和工藝的神秘面紗。
天目窯遺址群分布在天目溪上游南北兩岸,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分為東、西兩個窯區,共有30多座窯址。這里生產的瓷器種類繁多,主要分為青白瓷、青釉瓷、黑釉瓷以及少量醬褐釉瓷。這些瓷器不僅滿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還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追求和社會風貌。
展廳中展出的天目瓷器琳瑯滿目,從碗、盞、杯到香爐、油燈、執壺,還有粉盒、塑像、硯滴等多種文房用具和裝飾器皿。每件瓷器都配以各種裝飾和紋飾,極富生活氣息。“它們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有溫度的。”在臨安博物館副館長張惠敏看來,這些器物真實反映了當時臨安的經濟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也讓人感受到臨安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說到天目窯,不得不提的就是天目盞。這個名字源于天目山,后來隨著日本僧侶的傳播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征。宋元時期,天目山是佛教臨濟宗的重要圣地,許多日本僧人慕名前來求法,修行之余使用黑釉盞進行禪茶禮儀。他們回國時往往將這些茶盞帶回日本,“天目”一詞也因此成為日本對中國黑釉盞的通稱。
為何黑釉盞能成為禪茶標配?這得從宋代的飲茶風尚說起。當時流行的“點茶法”,將茶粉篩入茶盞,注入沸水后用茶筅快速擊打,茶湯表面形成細密白沫,即“湯花”。黑釉盞如墨的底色,恰好能清晰呈現湯花是否“鮮白”,是否“咬盞”,因此它成為評判湯花的色澤與持久度的最佳選擇。
在制作工藝上,天目窯不僅融合了江西、福建等地窯場的技術精華,還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風格。為了提高產量并節省燃料,窯工們常常采用疊燒的方式,把多個瓷坯層層疊加在一起燒制。展廳一角陳列的一組大型疊燒標本,上層為黑釉瓷,下層則是青釉瓷,就像一個層層堆疊的“千層蛋糕”,是目前發現單體最大的天目窯疊燒遺存。
當然,除了疊燒之外,天目窯還有支燒、墊燒等多種燒造技法。特別是備受青睞的黑釉盞,為了呈現出烏黑光亮的“高級感”,工匠們會在胎體上先涂一層褐色化妝釉,再反復施釉,使釉面更加厚重、潤澤,最終形成極具視覺沖擊力的黑色美感。
“天目窯的產生,絕非偶然。”張惠敏解釋道,首先,天目山區塊擁有非常優質的瓷土資源,用這里的瓷土燒制的青白釉瓷器,胎色潔白、胎質細膩,品質很高。其次,天目山區植被茂密,提供了大量可供燃燒的木材;再加上地形多為緩坡與山谷平地,非常適合修建龍窯。此外,天目山距離南宋都城杭州較近,瓷器可通過天目溪、分水江等水路運輸至富春江、錢塘江,進而銷往海內外。
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天目窯得以持續數百年規模化生產,并成為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外銷瓷器之一。“我們在江蘇太倉、寧波北侖等地都發現了不少天目窯瓷器,說明當時這些瓷器已經廣泛用于對外貿易。”張惠敏說,通過天目窯展廳,希望系統展示天目窯的窯場結構、燒造工藝、產品種類以及流通情況,讓更多人了解、推動和傳承臨安天目窯文化。
如果您還沒有近距離
“觸摸”天目窯瓷器
快來臨安博物館風物廳
一睹其芳容吧!
來源:臨安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