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美好——《四季野趣》譯者分享會”在江蘇書展舉行,吸引了眾多渴望親近自然的讀者參與。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教育部研究員、全國自然教育推動者王西敏,以譯者和“自然生活實踐者”的雙重身份,分享了譯作《四季野趣:擁抱自然的110件小事》的精彩內容,帶領讀者解鎖了“電子時代里,如何與自然隨時相連”的暖心秘訣。
《四季野趣》是譯林出版社出版品牌“天際線”推出的佳作,它按四季巧妙編排了110種與自然相關的活動。這本書遠不止是一本活動指南,更像是一部寫給都市疲憊心靈的“自然療愈手冊”。特別打動人心的是,書中大量的活動設計,并非要求讀者遠行跋涉,而是著眼于觸手可及的日常:在春季賞花、赤足行走,在夏季露營、觀云,在秋季打太極、放風箏,在冬季觀星、徜徉于松林……通過這些深度的自然體驗,我們可以緩解現代生活的壓力所帶來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并學會照料我們賴以存續的這個星球。書中收錄的100多幅精美的彩色手繪插圖,更是將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自然詩意無限放大——一片落葉的紋理、一滴露珠的光澤、一朵云的姿態,都在提醒我們:美,就在身邊。
感受大自然的美,無需成為專家
作為本書譯者,王西敏的分享充滿了溫度與共鳴。他指出現代都市人面臨的共同困境——“自然缺失癥”。在電子時代,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被屏幕占據,與自然漸行漸遠,會引發一系列身心問題。時間碎片化、空間被壓縮帶來的嚴重焦慮感,在成年人和兒童身上同時存在。
“很多人覺得親近自然需要專門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其實不然。”王西敏指出,“在當地花大量時間進行戶外探索,比遠途旅游更能培養與大自然的聯結。”這種探索,可以是上學或通勤路上注意到路邊新開的一朵野花,可以是午休時在辦公樓下感受五分鐘的陽光溫度,甚至是在家給綠植澆水時,指尖觸碰土壤的那一瞬間。“人與地方之間的紐帶,可以促進個人與當地環境建立更為深厚的聯系。”
王西敏特別強調:“感受大自然的美,無需成為專家。”不知道草木鳥獸的名字沒關系,《四季野趣》中列舉的赤足健行、打開窗戶、觀察日落、野餐、放風箏等活動,都有助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自然萬物之美。
此外,書中許多活動適合親子共同完成。王西敏從兒童心理學角度指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探索和吸收盡可能多的世界經驗,而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能夠充分滿足這一需求。周末和孩子一起在小區里“尋寶”,找尋不同形狀的葉子、小石頭,或是在窗臺共同培育一盆植物,都是珍貴的自然啟蒙和親子時光。
王西敏認為,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能有效沖刷日常積累的焦慮與壓力,讓我們在鋼筋水泥中依然能汲取自然的養分,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專注。當我們開始持續地了解、關注身邊哪怕最微小的自然存在,那份對家鄉的關切和回饋之心,便會自然而然地生長。
一份隨時可開啟的“自然生活邀請函”
在充斥著屏幕和快節奏的今天,《四季野趣》提供了一種可以立即踐行的替代方案。它不強求讀者立刻背上行囊遠行,而是邀請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感受一陣風的撫摸,放下手中的手機,抬頭看看天空的云卷云舒。
王西敏認為:“《四季野趣》的價值在于它極強的可操作性和生活融入性。精美的插畫賞心悅目,分季節的指南清晰實用,無論是獨居青年、忙碌的上班族,還是帶娃的家庭,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足不出戶或近在咫尺就能實踐的靈感。”《四季野趣》就像一份隨時可開啟的“自然生活邀請函”,提醒著每一位讀者:無論身處何地,四季流轉的美好與野趣,其實從未遠離。打開心扉,細微之處,自然就在眼前。
據悉,“天際線”是譯林出版社的自然科普出版品牌,自2018年創立以來,已陸續推出《云彩收集者手冊》《天氣的秘密》《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圖鑒》《星座的故事:起源與神話》等28種優秀科普圖書,榮獲科技部、自然資源部、國家圖書館等頒發的多種年度好書獎項,得到了廣大讀者和專家學者的好評。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姜斯佳
(出版社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