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唐詩在流傳過程中經過了后人的修改、增刪,變得更符合大眾審美,但與原意則出現了偏差。比如李白的《將進酒》原作名為《惜罇空》,文中“古來圣賢皆寂寞”一句其實是“古代圣賢皆死盡”……如果我們想領略最真實的原稿,就需要從唐代出土的文獻中找尋。
1900年,人們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一部唐代的詩歌手稿,名為《唐詩叢抄》,這部作品一經出土,引發了書法界、史學界、文學界的廣泛關注。首先,他的書法價值很高,出自宮廷抄經生之手,而且還是墨跡草稿,還原了唐代人真實的書寫狀態和用筆技巧。
其次,有些詩人雖然名垂史冊,但他們的作品已然失傳,這件文物正填補了這一缺憾,使其詩歌重新為世人所知;最后,《唐詩叢抄》中的詩歌與我們背誦的版本多有出入,對于文學界研究唐詩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唐詩叢抄》受到了中外學者共同的推崇,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將它買走,至今存于巴黎國立圖書館。此作全卷縱29厘米、橫280厘米,總計數十行、1500余字,包含30多首詩歌,以行、楷字體寫成。墨跡如新,細節細膩,每個字都近乎完美。
宮廷抄經生經過系統的訓練,深得魏晉初唐諸家筆法,尤其是對二王、魏碑、褚遂良等熟知。啟功盛贊他們的字:“結體精嚴,點畫飛動,有血有肉,轉測照人,較之以歐虞褚薛乃至敬客、王知敬諸名家,毫無遜色。”而《唐詩叢抄》又是宮廷抄經作中的佼佼者,其可學性不言而喻。
如果我們想領悟正宗的晉唐筆法,改掉書寫刻板、做作的弊病,《唐詩叢抄》正是一部“標準教科書”。而在內容上,此本記載的崔顥《登黃鶴樓》寫的是“昔人已乘白云去”“春草青青鸚鵡洲”,與我們熟知的并不一樣。
此作用筆自然,兼顧藝術性和實用性,在法度嚴謹的基礎上,顧及到了筆速和易讀性。《唐詩叢抄》尖鋒起筆,順鋒而入,落筆后按壓筆尖,調轉筆鋒,以中鋒行進,書寫過程中筆速迅捷,提按有致,筆畫粗細有度,骨肉勻稱,收筆時或自然而出,或按壓回鋒,沒有絲毫的輕佻。
轉折處圓筆為主,偶見方筆,絞轉連帶,一氣呵成。結字端莊肅整,稍加欹側,如向右上傾斜、筆畫拉長,左右結構高低對比、輕重有別,上下結構收放自如,松緊得宜。墨色枯潤有序,轉換自然。整體細膩灑脫且不失經卷莊嚴脫俗之氣。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