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閱讀經(jīng)驗構成的感知系統(tǒng)里,兩個場景可謂永恒:一是《紅樓夢》中賈寶玉拜別父親隨僧道而去,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一是馬爾克斯自言想了十幾年的開頭,《百年孤獨》的開篇:“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 20 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頭光滑、潔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每次談及黃圣,總會想起與他在其工作室附近“活像史前巨蛋”的石頭上飲茶對話的場景,向上望即是遠離塵俗的白云洞與縹緲的天際,往下瞰則是煙塵茫茫的榕城風景。之后黃圣在巨石上完成了觀念水墨作品《拓山》,此山即是鼓山。“向上望”與“往下瞰”的兩極狀態(tài),或可對應黃圣的兩種創(chuàng)作向度:虛指與實用。
黃圣在拓山
恰如開篇所引《紅樓夢》的經(jīng)典場景瞬間完成儒釋道的對話,《百年孤獨》的開篇描述則是打破時空局限,站在未來回憶過去。這兩個維度的虛指,在黃圣《舟·窗》、《門》等系列近作中皆可窺得閃爍的思想粼光。作為虛指的顯化,器物之無用成為顯性特征。無用之用如《舟/窗》者,1325℃燒制的高嶺土與自然風干的石膏,材料沖突碰撞劇烈之后的安靜和諧,以黃圣借引自美食烹飪的“落味”來形容恰到好處。異化的尖銳之境,凹凸不平的某個支點,偶見紅色錫球孤立如懸置,佛祖舍利?葛洪煉丹?探驪得珠?我以為其形如舟,“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舟·窗》又自得一圓孔,化舟為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門》是古老佛像背光,蓮花一瓣;又似舟楫如仙人浮槎;亦如當年郭子儀七子八婿的“滿床笏”。時空穿梭于物化之相,既得莊子“山木”思量。
黃圣|《舟·窗》系列 30x12cm
黑陶·燒制溫度 1230℃ 石膏 錫 2025
黃圣|《門》系列 28x18cm
黑陶·燒制溫度 1230℃ 石膏 錫 2025
虛指自當下而言其他,實用則純?nèi)魂P乎當下。作為業(yè)余美食家,黃圣的美食基因傳承自母親,自幼隨母到菜市場挑選食材,煉就火眼金睛,一眼便可選出一堆海螺中的野生品種、一頭牛的最佳肉質部位。談及家學淵源父親專事國畫,自身的美院學業(yè)專注于油畫,之后未以油畫創(chuàng)作為業(yè),跟著前輩們收舊物玩老器,隨父到景德鎮(zhèn)無意間喚醒與高嶺土之緣,開始做陶瓷,可謂半路出家,“半路”卻也正是妙處所在,介乎“正路”和“野路”之間,保持微醺感和疏離感,保持對天然的“性者,物自然之天”的敏銳度與鈍感力。明代畫家李日華說:“凡狀物者,得其形者,不若得其勢;得其勢者,不若得其韻;得其韻者,不若得其性。”
黃圣深諳此道,在形、勢、韻、性的長期造物與觀省中自得佳境。借用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藝術即體驗》的自然主義美學理論的核心概念“活的生物”,以“活的器物”形容黃圣的作品恰如其分。
美是關系,關系在手中。越是回到日常生活,越有可能超越被定義的美學。
黃圣的茶器作品
而超越常常發(fā)生于人性與神性交互的界限,煙、茶、酒皆可為催化劑。戒煙是近期的事情,經(jīng)歷劇烈的迷幻的戒斷反應之后,黃圣如獲新生。茶與器相得益彰,相伴無雙。茶更像是沉穩(wěn)老練的智者,有時默然如深淵。酒則最妙,酒神精神賦予直接的歡愉乃至狂喜。莊子愛飲酒,且常以酒論道,以為“醉者神全”;后來者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與蘇軾的“惟有醉時真”,黃圣皆奉為圭臬,微醺有時,沉醉有時,不可無酒。黃圣不飲酒則克制非常,以山靜似太古的沉默,以自由搏擊的力量,以剛柔并濟的自然而然,抵達內(nèi)心。外化的實存,即是內(nèi)心映照。好友未必是人,常常是器,福建民窯系統(tǒng)發(fā)達,洪塘窯、德化窯、建窯、漳州窯……哪里沒有朋友?哪里不值得碰杯互敬?
曲水:黃圣&張明明雙個展
福州悠美術館 展至 2025.7.31
英國哲學家狄金森于 1912 年到訪中國登臨泰山時寫了《圣山》,從泰山的神圣性闡釋了他對中國人拜神性質的理解:當人們膜拜泰山時,他們敬拜的是山上的巖石,還是山之靈魂,或是那無實的寄放的神明?我們相信,日出中站立于此進行敬拜之人,他們敬拜的是后者。
黃圣對于鼓山的情感,對于器物的創(chuàng)作,惜物者對于器物的感知,均與此相似,穿過器物實質存在的背后的虛無,那些關乎人性、思想、認知、審美以及對生活與生命的感知力與熱愛程度,才真正決定著人對器物的感受以及人與器物的關系。
誠如黃圣自述:我想用“出神”來暫時逃逸出原來的范圍,從“秩序”、“因果”中跳出。雖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如果不能在更高的維度,我希望能有新的角度來觀察自己。
黃圣|《舟·窗》系列 30x12cm
黑陶·燒制溫度 1230℃ 石膏 2025
黃圣|《門》系列 28x18cm
黑陶·燒制溫度1230℃ 2025
從原料開始,到揉泥、拉胚、修胚,復燒,上釉,進窯、燒造,拿捏如常,反復如禪。活的器物,更質樸的厚,更文氣的薄,皆有野趣與拙味。抑或有時,器從畫中來,長物以抒懷。
“向上望”或“往下瞰”,黃圣始終在追求,不合時宜的剛剛好,平凡之物的不尋常。永恒與剎那的悖論,恰似器物與創(chuàng)造者的關系。《舟/窗》何在?《門》往何處開?《拓山》的回響誰聽?與黃圣碰杯恍惚之際,又似乎聽見賈寶玉被一僧一道攜歸太虛幻境時所吟:“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大空。誰與我游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此心此境,亦如馬爾克斯所寫,“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xiàn),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xiàn)了。”
究其所終,每一件作品都是孤獨的,獨一無二,無論虛指還是實用。
夏夜忽覺:世界為窯,眾生皆器
寫于半飲堂
黃圣藝術家
About artists
1984 年出生于福建福州
2007 年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油畫專業(yè)
現(xiàn)工作生活于福州
·2025 年 「曲水——黃圣&張明明雙個展」,悠美術館,福州
·2025 年 「無境——福建當代藝術研究展」,序物,北京
·2024 年 「不可觸碰的邊緣」大漆藝術聯(lián)展,石仝山谷,福州
·2023 年 「囈——黃圣&楊萍萍雙人作品展」,茉不是造物,福州
·2023 年 「佛跳墻——失控的美術館現(xiàn)場」,桂湖美術館,福州
·2023 年 「拓山」黃圣&楊萍萍雙人展,白灼影像,廈門
·2022 年 「平凡之物」藝術器皿展,寶龍藝術中心,上海
·2021 年 「“低巡”|從藝術到生活日常」黃圣作品展,再山茶事,廈門
·2020 年 入圍第十一屆新星星藝術獎 Top100
·2020 年 「出神·夢」作品展,玩木工坊,廈門
·2020 年 「不動瓷與溫柔山」黃圣、楊萍萍雙人展,園·當代美術館,福州
·2020 年 「出神」黃圣、楊萍萍作品展,廣州靜山
·2020 年 「Penglai」黃圣、楊萍萍藝術展,壹號藝術空間,福州
·2019 年 「813」作品展,山茶花客廳,武夷山
·2019 年 「美的重量」作品展,玉書之家,廣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