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上海音樂學院委約,法國當代作曲家、上音客座教授特里斯坦·繆哈依(Tristan Murail)創作的古箏協奏曲《神奇之書》,今年年初由著名指揮馬蒂亞斯·平徹 (Matthias Pintscher)領銜法國廣播愛樂樂團在巴黎進行了世界首演。該作以古箏作為主角,融合了編鐘的錄音、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蘆笙鳴響,以及頻譜樂派獨特的電聲效果,在第35屆“存在”(Présences)國際音樂節閉幕式上演后,引起了法國古典音樂資訊網站ResMusica、法國國家廣播公司Radio France等外媒的關注。而這僅是上海音樂學院學術紀錄片《神奇之旅》(Un voyage sonore merveilleux)記錄的冰山一角。
《神奇之旅》這部由上海音樂學院人事處立項、音樂學系楊珽珽副教授擔任制片、導演、編劇的紀錄片,于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在法國廣播電臺正式播出。攝制組歷時兩年跨越上海、武漢、巴黎、阿普特等地,在武漢音樂學院、上海昆劇團、上海民族樂團、法國聲學音樂聯合研究所(IRCAM)等機構支持下,完整呈現了繆哈依與上海音樂學院以及中法音樂文化之間的深厚淵源與情誼。
1947年,曾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作曲系主任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便懷揣音樂夢想,自費踏入巴黎音樂學院,先后師從加隆、歐朋、布朗熱、奧涅格等大師研習作曲,并曾聆聽梅西安的課程。到了1964年,中法建交的聯合公報如同一座橋梁,跨越山海,聯結起東西方兩大文明。此后,兩國的音樂文化交流也進一步深入。在法中文化交流項目的支持下,如上海音樂學院前任院長許舒亞、作曲系陳牧聲教授等學者遠赴巴黎深造,西方音樂創作理念與中國傳統美學再次碰撞、交融。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當時67歲的繆哈依首次訪滬。紀錄片顯示,傳統戲曲、講座觀摩與民樂采風迅速點燃他的創作熱情。經度相隔119度的巴黎與上海,在梧桐樹影間顯露出驚人的文化通感——塞納河畔的藝術氣息與黃浦江邊的文化底蘊彼此交融,點燃了法國作曲家的靈感火花。此后,繆哈依在上海開啟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教學實踐與學術合作,包括大師班、學生作品音樂會、系列講座等。從2021年開始至今,他為上海音樂學院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設了《20-21世紀西方經典音樂作品分析與詮釋》的課程。這是繆哈依從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榮休后,世界范圍內唯一院校開設的課程。他引經據典的同時親和且幽默,更將其老師梅西安聞名世界的分析傳統播撒在黃浦江畔。
在學術方面,繆哈依教授的專著早在21世紀初脫銷于歐美,在2021年由楊珽珽副教授翻譯完成并出版中文版《頻譜音樂:構建模型與創作技巧》。此外,在繆哈依教授的推薦下,上海音樂學院深化了與英國牛津大學音樂學教授、《格羅夫音樂在線》(Grove Music Online)副編輯喬納森·克羅斯(Jonathan Cross)、美國當代作曲家、音樂理論家約書亞·菲爾伯格(Joshua Fineberg)、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教授盧卡斯·哈塞爾博克(Lukas Haselb?ck)等國際前沿學術專家,以及德國指揮家馬蒂亞斯·平徹 (Matthias Pintscher)、法國“旅程”室內樂團(Ensemble l’itinéraire)等國際頂級音樂家和樂團的長期合作,聚焦國際前沿音樂的實踐創作與理論分析,立足中西音樂文化,共同探索音樂發展的未來之路。目前紀錄片《神奇之旅》已在法國廣播電臺旗下“法國音樂電臺”(FranceMusique)頻道正式播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