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8日報道:今晚,2025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的舞臺上,香港唱作才女王菀之與上海交響樂團攜手,為觀眾帶來了她的首部管弦樂作品《失落的一格》。這位以《我真的受傷了》《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等金曲聞名的樂壇才女,此次以交響樂作曲家的身份亮相,令人驚喜。
古典血脈與流行靈魂的交融
生長于古典音樂世家的王菀之,父母均為聲樂教師。她回憶道:“小時候常替父母彈鋼琴伴奏,在后臺看他們演出,音樂廳就像我的第二個家。”這種浸潤式的古典音樂熏陶,為她日后的創作埋下了種子。
中學時期接觸流行音樂后,王菀之開啟了自己的音樂探索。她在加拿大念書時,有一年回香港做暑期工,寫下人生第一首歌《我真的受傷了》。“發現自己的創作興趣后,在加拿大就找了幾位老師學音樂,回來后成為了創作人。”
2000年,王菀之以原創歌曲《是一個誤會沒什么可悲》斬獲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冠軍,隨后為張學友、蔡依林等歌手創作了多首經典作品。2005年,她以歌手身份出道,推出首張個人專輯《IVANA》。
“其實我一直有個古典音樂夢。”王菀之坦言。近年來,她開始系統學習管弦樂創作,為學習買了很多樂譜研究。拉威爾、德彪西都是她最愛的鉆研對象。“還買了一些斯特拉文斯基的,但實在是太難了,聽著音樂翻總譜都找不到哪里是哪里。”歷時三年,王菀之完成《失落的一格》,該作品曾于2023年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首演,后經修改在維也納完成錄音。“作品要演出來才知道是什么樣子。”
從香港到上海:《失落的一格》的進化
古典音樂始終影響著她的創作。談及《失落的一格》的創作初衷,王菀之表示這部作品源自她幾年前的同名視覺藝術項目。“我希望創作能更立體,除了音樂本身,還要有故事感和整體氛圍的呈現。”
從流行到古典的轉型并非易事。“流行音樂講究傳唱度,相對簡單直接;而管弦樂編制復雜,各樂器特性不同,處理不好就像在吵架。”但王菀之認為,無論哪種形式,動人的旋律線始終是關鍵。“就像貝多芬的‘命運’,好的旋律總能讓人記住。”
“其實音樂不應該被分類。我的流行作品常用管弦樂編曲,交響樂創作也會融入當代元素,用流行音樂的配器。”在她看來,無論流行還是管弦樂作品,核心目標是一致的:“從觀眾角度來說,就是好不好聽、有沒有打動大家、有沒有在跟你對話。”
滬港藝術家的交響對話
此次演出特別邀請了兩位音樂家加盟:古典吉他演奏家崔展鴻和指揮家陳康明。崔展鴻不僅有諸多管弦樂作品,還參與流行音樂創作及電影配樂。今晚演出的《畫意》《愛與奇異果》兩首作品,均由王菀之創作旋律,崔展鴻改編為管弦樂版本。陳康明則是2023年香港首演時的原班指揮。“崔老師的吉他有著魔力般的音色,陳指揮對作品的理解深刻且熟悉。”王菀之這樣評價合作伙伴。與上交的合作也讓她印象深刻:“他們的專業素養令人驚嘆,我們的配合越來越默契。”
節目單的設計頗具巧思,既有新創作的管弦樂作品,也有重新編曲的流行作品。“希望通過不同節目,讓上海觀眾認識多面的我——上半場是管弦樂作品,下半場則是我這幾年精心打造的、適合交響樂團演繹的藝術作品音樂和流行作品。”王菀之將節目單比作自己的音樂自傳。
身兼音樂人、演員、視覺藝術家多重身份,王菀之笑稱自己“夢想太多”。“不同藝術形式是相通的,演戲讓我在音樂創作時更有畫面感。”但她也坦言,需要更好地規劃時間,“把精力集中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最愛上海的“咸肉菜飯”
作為香港人,王菀之對上海并不陌生。她說,從小就常和父母親戚來上海旅游,但沒有想象過有一天能來上海演出。這次可以跟上海交響樂團一起演出,覺得自己很是厲害。
演出前,王菀之提前抵達上海排練,間隙還抽空品嘗了上海菜,其中“咸肉菜飯”讓她贊不絕口。她像發現寶藏般像記者描述這道菜的妙處——咸肉被切成小塊,咸香恰到好處地滲入米飯,但又不那么咸。米飯顆顆分明,帶著豬油香氣。她意猶未盡說道:“我要推薦每一位來上海的人都嘗嘗。”
就像這道融合了咸鮮與清甜的經典本幫菜,王菀之的音樂同樣完美調和了古典的嚴謹與流行的靈動。這或許就是這位來自香港的音樂人,與上海這座城市最奇妙的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