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家返鄉筑夢的工業車間,到舊貌換新顏的生態圩鎮,再到農旅融合的活力鄉村……近年來,大埔縣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立足客家文化底蘊和生態資源稟賦,統籌產業升級、環境提質、民生改善,在粵東山區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縣域振興之路,勾勒出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時代畫卷。
引鳳筑巢強實體 激活發展新動能
走進位于大埔縣城工業小區的梅州鴻富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精密模切加工機器高速運轉,工人們正全神貫注地操作機器,進行著各項工序,產業集群的機器運行與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交相輝映,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生產景象躍然眼前。近年來,大埔籍企業家張定武積極響應家鄉“百千萬工程”的號召,毅然返鄉投資興業,投資成立梅州市鴻富瀚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聚焦于精密模切領域,憑借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迅速在行業內站穩腳跟,成為當地制造業的標桿企業。
除此之外,張定武還化身“招商大使”,憑借行業資源,助力家鄉引進16個大埔籍企業家返鄉投資項目,計劃投資41.71億元,已完成投資6.74億元,掀起“企業家返鄉潮”,有力推動了“產業升級熱”,為大埔縣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實體經濟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大埔縣深諳此道,將發展實體經濟作為推動縣域經濟騰飛的核心引擎,在“百千萬工程”的引領下,積極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工業強縣之路。近年來,大埔縣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發展理念,將“百千萬工程”作為重要契機,全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產業發展規劃上,集中力量培育和發展先進制造業、先進材料、新能源三大產業集群,通過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出臺優惠政策、優化營商環境等舉措,不斷擴大園區體量,增強園區承載能力和吸引力。
2024年,大埔縣工業投資達37.63億元,同比增長35.9%,增速全市第一;202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1億元,同比增長4.4%,增速全市第三;2025年第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持續釋放強大的經濟發展活力,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串珠成鏈塑風貌 繪就宜居新畫卷
“以前路面坑洼不平,現在不僅道路干凈整潔,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也增強了,房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條,環境越來越好了。”談及圩鎮的變化,百侯鎮侯南村村民蘇秀霞贊不絕口。
在推進美麗圩鎮建設過程中,百侯鎮圍繞“修好路、多種樹、強清拆、管風貌”的思路,推進農村集中供水、污水治理等全覆蓋,完成385間房屋風貌提升,植樹超16000棵,打造“美麗庭院”38戶。其圩鎮客廳集旅游驛站、產品展銷等功能于一體,成為游客和群眾的熱門打卡地。如今的百侯鎮,道路寬敞整潔,綠樹成蔭,庭院錯落有致,處處展現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另一邊,作為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三河鎮依托三河壩戰役的紅色歷史,將革命精神融入圩鎮建設的每一處細節。從道路命名到建筑風格,從景觀小品到文化標識,600余棟融合客家建筑特點與紅色文化元素的房屋整齊排列,形成獨具魅力的紅色文化街區。
一個個圩鎮的“蝶變”背后,是大埔縣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的積極探索。聚焦典型鎮建設,大埔縣堅持“以點帶面、串珠成鏈”的發展路徑,將三河鎮、百侯鎮等典型鎮作為示范樣板,通過整合縱向橫向幫扶、央企助力、“雙百行動”、華潤希望鄉村等多方資源,籌集資金6.93億元謀劃136個項目,全面推進縣鎮村整體提升。在實施過程中,完成微改造典型鎮村農房5035棟、整治“三線”477公里,有效改善了鎮村風貌。同時,以客家人文風貌和大埔紅色底蘊為基調,重點提升省際交界3鎮5村、示范路段5鎮16村沿線355棟農房風貌和36.9公里道路設施,著重完善農村集中供水設施,鞏固農村“三大革命”成效。如今,一條條示范路段成為展示“百千萬工程”實際成效的靚麗窗口和美麗走廊,全域人居環境實現了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從“一時美”到“持續美”的華麗轉變,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農旅共生拓路徑 鋪就振興新坦途
眼下正值煙葉采收季,大埔高陂鎮坪溪村的田間地頭一片繁忙。全鎮1428畝烤煙進入采收、烘烤期,預計產烤煙4200擔,產值約800萬元。近年來,高陂鎮以“無碳化”和“智能化”為目標,投入500多萬元對75座烤煙房進行升級改造。新能源烤房不僅提升了烘烤效率,還降低了能耗,讓烤出的煙葉色澤金黃、品質上乘。此外,高陂鎮還積極探索“電烤房+光伏”模式,在烤房頂部鋪設光伏板,既滿足烤房用電需求,又能將多余電量并網銷售,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
煙葉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大埔特色農業發展的生動縮影。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大埔縣圍繞現代農業與三產融合方向,精心布局產業發展藍圖。在做強蜜柚、茶葉兩大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培育絲苗米、預制菜、油茶等特色產業。同時,大埔還積極發展休閑農業,打造了一批集采摘體驗、研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游客親身感受鄉村魅力,實現“一產接二連三”的融合發展格局,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此外,大埔縣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成功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傳承紅色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大埔入選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省級試點,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三河、西河入選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鎮入庫級名單,三河鎮匯城村入選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隨著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鄉村旅游逐漸成為大埔的一張亮麗名片。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民宿,銷售特色農產品等方式,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2024年,大埔全縣接待游客95.6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7.72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24.5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95億元。
來源:掌上梅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