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各種致病性微生物繁殖,食物更容易腐敗變質;熟食制品、涼菜、冷食等食品加工或貯存不當,也極易引發食物中毒。因此,夏季尤其要注意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木耳:泡發別超過兩小時
夏季,清爽可口的涼拌木耳受歡迎。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與營養所劉慧介紹,木耳如果泡發過久,可產生一種叫米酵菌酸的有毒物質,人食用后會造成米酵菌酸中毒。米酵菌酸是一種耐高溫的物質,即使高溫烹制也無法將其去除。一旦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木耳引起中毒,輕則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重則會造成內臟出血和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木耳一次吃多少泡發多少,泡發時用干凈的水和容器,要勤換水。一般浸泡兩個小時左右就能完全泡發,別一直泡著。如果泡發的木耳出現異味,或用手摸著感覺有黏液,就不要吃了。未吃完的已泡發好的木耳,要及時放到冰箱冷藏保存(不超過24小時)。涼拌木耳也要先焯水再涼拌,切勿生吃。
健康時報圖
肉蛋:夏季煮熟吃更安全
沙門氏菌為食物中毒的“頭號殺手”,它常存在于生或半生的食物上,如未煎熟的牛排、未經殺菌的奶制品、沒有清洗干凈的果蔬、溏心蛋等。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主管技師李玲介紹,沙門氏菌的最佳繁殖溫度為35℃~37℃,在20℃以上即可大量繁殖,而且其存活時間較長,在水、肉、蛋和奶類制品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即使在高鹽分的條件下(如腌肉中)也可存活30天以上。食物被沙門氏菌污染后并無外觀和氣味上的明顯變化,不容易被察覺。但其不耐高溫,75℃環境下10分鐘內即可滅活。因此,預防沙門氏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食物徹底煮熟后再食用。此外,在處理食品時,最好生熟案板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剩米飯:要徹底加熱
上海市浦東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劉霄瑋指出,蠟樣芽孢桿菌特別偏愛含淀粉較多的食物,包括炒飯、稀飯、米糕、米粉皮、米線等米飯制品和涼面、豆腐、糧食、肉類、乳類等食品。夏天氣候炎熱潮濕,如果以上食物保存不當,就會導致蠟樣芽孢桿菌瘋狂繁殖,吃了被它污染的米飯和面食,就可能會導致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事件。
涼拌面等即食類食物,應一次性吃完;剩飯及其他熟食品應盡快低溫保存(4℃以下);剩飯等食物在食用前應徹底加熱至70℃以上,并保持至少3分鐘。米飯在室溫下放置時間過久 (超過1.5小時),剩飯中的細菌可能會迅速繁殖,釋放的嘔吐毒素即使加熱至100℃也殺不死,食用的安全性會降低。
葫蘆瓜:有苦味就要丟掉了
浙江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束龍表示,葫蘆瓜,又名瓠子,是夏季餐桌上的常客。一般來說,葫蘆科的蔬果經人類長期選育,已很少或不產生致苦物質,但仍有葫蘆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會變苦。很多人認為葫蘆瓜有苦味,只是口感不好,煮熟可以吃。還有人認為苦葫蘆瓜和苦瓜有一樣的去火功效,再苦也能吃完。其實,發苦的瓠子是不能吃的。其中的致苦物質為苦葫蘆素,作用于人體會引起惡心、嘔吐等反應,還可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
苦葫蘆瓜與甜葫蘆瓜在外形上不好鑒別,但許多苦葫蘆瓜與甜葫蘆瓜相比外形較瘦長,有些外表凹凸不平,有苦味。在食用葫蘆瓜前用舌尖舔嘗是否有苦味,如有苦味要馬上丟掉,連切過瓜的菜刀和砧板也要仔細清洗干凈。
貝類:赤潮期別自行捕撈
江蘇省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科嵇童童指出,貝類本身不產生毒素,但如果其攝食了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尤其是當“赤潮”發生時,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毒素,從而形成貝類毒素。引起中毒的貝類主要為雙殼貝類,常見的有扇貝、貽貝、牡蠣、雜色蛤、文蛤、赤貝等。此外,在軟體動物(泥螺)中也出現過貝類毒素中毒事件。
不要在有毒赤潮預警期“趕海”打撈或采食貝類,平時也不要在排水口附近海域采集、捕撈貝類;對污染過的貝類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常用烹飪方法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均有中毒風險;現買現吃,盡量不要生吃貝類。
精選
文章
本文來自:2025-06-13健康時報《夏天這樣吃更安全》
編輯:喬靖芳 王楠
審核:楊小明 魯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