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二手車市場正在駛入一個歷史性節點:全國二手車交易量預計將首次突破2000萬輛大關,市場規模直指1.3萬億元,占GDP比重將達到1%——這意味著二手車產業成為國家重要的經濟力量。
在這一數字背后,一場由政策、技術、全球化與行業重塑共同驅動的產業升級浪潮正在重塑中國二手車流通的基因。
在剛剛結束的2025中國二手車大會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肖政三在致辭中指出,二手車已經發展成為拉動中國市場和促進汽車消費的關鍵力量,其發展邏輯正在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二手車新政的紅利逐步顯現,為二手車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打下了堅實基礎。
政策紅利:打通流通經脈
中國二手車市場下一個黃金十年的根基,正始于制度性壁壘的系統性破除。
在剛剛過去的十年中,困擾行業多年的限遷、稅收和商品屬性缺失這“三座大山”全部被移除。2016年,二手車首次被寫入政府共工作報告,隨后國務院發布《關于便利二手車交易的若干意見》,打響了解除限遷的第一槍。
2022年7月,商務部等17部門發布《關于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覆蓋二手車流通全環節,包括優化登記管理,支持開展經銷業務等。
在稅收方面,二手車增值稅改革政策的實施,降低了二手車經銷企業的增值稅,減輕了企業負擔,促進了二手車的自由流通和規模化發展。
從2022年8月開始,全國范圍內全面取消國五排放二手車限遷的政策正式落地,區域流通的閘門被徹底打開,跨區域交易占比再次提升。這一政策的實施極大促進了二手車的跨省流通,進一步激發了汽車消費市場的潛力,為二手車市場的流通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事實上,政策組合拳的威力不止于此:2024年啟動的兩新政策,僅在當年汽車報廢更新超過290萬輛,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直接向市場注入了巨量車源;新能源車免征購置稅政策窗口延續至2025年底,進一步加速了新能源二手車的供給擴容。
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不僅降低了交易成本,更重構了“全國流通一盤棋”的生態格局。據測算,每輛舊車置換可帶動1-2次二手車交易,政策引擎已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回到今天,從最新的二手車全年交易數據中可見,2024年二手車交易量為1961.42萬輛,舊新比超過了0.6。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二手車累計交易量依然呈現增長態勢,這也昭示著行業正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技術革命:重構信任基石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田甜在大會分享中表示,二手車行業發展新要素主要是誠信經營,服務重構,能力升級,生態協同和線上線下結合。
而誠信經營背靠的正是技術的驅動和支持。當傳統二手車交易還依賴“看漆面、聽發動機”的經驗主義時,技術力量已在悄然顛覆評估邏輯。
利用AI算法,通過分析4300萬條歷史交易數據,結合實時市場供需,將估值誤差率壓縮至5%以內。卡泰馳的AI定價系統已覆蓋全國87%車商,日均處理6.5萬輛次車輛估值請求。
不僅如此,今天的新能源檢測技術也實現了突破。例如查博士就以技術創新重塑了檢測標準。查博士配備的寧德時代定制的SOH(電池健康狀態)檢測裝置,可對新能源二手車“三電”系統等核心部件進行全面“體檢”,終結了電動二手車“開盲盒”時代。
技術滲透更重塑了交易場景。VR看車、AI主播直播賣車、數字人客服已越來越普遍。通過抖音、快手、視頻號等建立私域流量的車商,獲客成本下降,轉化率得到提升——流量戰爭正在向技術戰爭迭代。
趨勢革命:連鎖店、品牌店、專營店興起
在過去的十年甚至更遠,國內就出現過二手車連鎖模式,但受制于限遷、產權以及經營等問題,連鎖模式并沒有獲得成功。
當二手車真正回歸商品屬性之后,連鎖再次出現并且規模逐漸呈現。全國第五座澳康達中心即將開業,淘車車、帥車以及海爾投資的卡泰馳正在不斷壯大。連鎖模式也出現在平臺,懂車帝商城聯盟也已發展出多家門店。
在本屆二手車大會上,澳康達集團、淘車車集團和浙江帥車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榮獲二手車經銷商百強前三甲。二手車連鎖規模已見成效。
此外,二手車經營品牌越來越聚焦。最初的二手車商經營各種品牌,現在越來越多的車商開始經營單一品牌,在為消費需求而導向。單一品牌經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與此同時,新能源二手車專營店逐漸增多。新能源二手車專營店經營者以年輕人居多,甚至出現了很多00后的企業家。不僅如此,二手車置換外包服務商的出現,也成為新勢力、新能源等品牌外包服務的合作伙伴。
出口深化:駛向全球市場
在中國二手車的整體業務版圖中,出海的增長航跡正劃出陡峭的曲線:從2019年的3000輛到2024年的40萬輛,五年間增長超過130倍。2025年這一數字預計將突破50萬輛,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新增量。
出口結構也在悄然質變。早期以“平行出口”的準新車為主,如今中亞、非洲市場對3~5年車齡的高性價比實用車型需求激增。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盤山公路或尼日利亞的貨運干線上,中國品牌的SUV和皮卡正憑借耐用性與低維修成本建立口碑。
國內二手車出口產業鏈也正在不斷完善,包括車輛收購、整備、檢測、認證、報關、出口、售后服務等環節。通過搭建前置倉、海外倉等方式,企業能夠提升服務能級,更好地滿足海外消費者的需求。當“中國二手車”成為國際流通商品,一個萬億級新增量市場已然開啟。
陣痛與蛻變:讓行業重塑
盡管中國二手車行業在變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下一個黃金十年的開啟并非全無陰影。在2024年的行業寒冬中,超過85%的車商陷入虧損,有形市場商戶數量減少10%~20%,小型車商淘汰率可能達20%,三重壓力持續擠壓生存空間。2025年的市場同樣不容樂觀。
二手車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成長陣痛。當供需天平劇烈傾斜,新車降價潮直接擠壓了二手車的生存空間。從業者面臨賣車就虧本,不賣就關門的兩難困擾。隨著轉型浪潮席卷而來,內卷式的價格戰沒有贏家。
盡管如此,在汽車產業版圖的關鍵拼圖里,二手車仍然是承載著千萬家庭的出行夢想,鏈接汽車產業循環的關鍵環節,如何激發內生動力,行業如何破局前行,重拾信心,值得整個行業思考。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當政策利刃打破信任壁壘,內卷式競爭得到整治,汽車市場必將步入正常秩序——二手車價格將從激烈波動轉向平穩,置換更新政策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正如前文所述,新政鼓勵經營主體規模化、品牌化,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精耕細作,檢測標準為誠信背書,從信息不對稱到全程可追溯,售后服務體系從空白到完善,新能源二手車從疑慮到機遇,一個貫通檢測,交易,金融和售后的二手車生態循環正在成型。
總結
二手車行業歷經十余年產業升級,讓曾經“小散亂”的馬路市場蛻變為科技驅動的萬億賽道;而下一個十年,當中國二手車成為全球流通的“硬通貨”,這場變革將重新定義汽車文明的生命周期。
站在2000萬輛的門檻上展望未來十年,中國二手車市場呈現出更加宏大的敘事格局。二手車行業的下一個黃金時代,正在飛馳向前的車輪之上隆重開啟。(文/徐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