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線下沉
7月的航班變動,來得有些突然。
黃小姐原本計劃暑期帶家人去日本,前一天還在精心規劃大阪環球影城的行程,沒想到第二天便收到南航取消航班的短信通知。
她試圖在社交媒體上尋求解決方案,很快發現自己并非個案,南航赴日航班臨時取消的話題早已在多個平臺發酵。
航旅縱橫數據顯示,南航自7月28日起陸續暫停了上海浦東—大阪、深圳—大阪、廣州—名古屋等多條熱門中日航線的部分航班。
這不禁讓人疑惑:恰逢暑期出境高峰,本應供不應求,航司為何反而主動削減運力?
如果把將目光放寬至整個行業,會發現南航并非孤立。近期,春秋航空暫停了深圳—札幌航線,深圳航空也縮減了東京方向的班次。
中日航線的供需關系正經歷新一輪的波動與重新平衡。
截至2025年7月,中國航司的國際航線運力同比增長13%,其日本航線 增幅更是高達40%,恢復速度居前,航班密度肉眼可見地上來了。
然而,南航并未能分得較大市場份額。
航班管家數據顯示:截至7月7日,東航今年8月在中日航線市場的航班量占比最高,達19.6%,相比之下,南航僅占9.9%,位列第四。
來源:航班管家
市場競爭激烈,票價差異尤為明顯。
以8月3日為例,香港飛大阪單程票價低至556元左右,而廣州、深圳出發航班價格普遍超過1000元。
圖源:攜程
與此同時,日本航空和全日空推出“買一贈一”促銷活動,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
票價差距、轉機靈活度和出入境便利性成為旅客選擇航司甚至出發目的地的關鍵因素。
有旅客反映,乘坐南航大阪返程航班時,飛機上只有三十多名乘客。
面對持續上漲的油價和人力成本,南航不得不采取“動態調配”策略,聚焦收益管理:不是熱度高就飛,而是利潤夠才飛。
也就是說,即便暑期旺季,只要利潤不理想,航司也會果斷撤退。
有一說一,南航對日本市場,似乎也有自己獨特的策略。
在陸續調整上海/深圳/廣州赴大阪航班的同時,他們又在近期新增了由非一線城市飛大阪的航班安排:
* 7月1日起,大連-大阪、沈陽-大阪航線,每日1班
* 9月1日起,還將新開航長春-大阪航線,每周3班
不過,其他航司對一線城市航點赴日的市場,卻仍在加碼。
據國航消息,自7月1日起 ,上海浦東至大阪航線新增每日一班,增班后每周往返航班達到42班。
國航積極加密航班,而南航則選擇縮減一線和戰略下沉。
在激烈的競爭中,與其苦守低利潤航線,不如將資源投入到收益更高的航段,比如暑期火爆的新疆、東北等國內目的地。
在高頻出行時代,航線“靈活調配”本無可厚非,但若缺乏清晰預期和配套安排,面對越來越“計劃型”的旅客,信任和體驗很容易被削弱,甚至反噬品牌口碑。
有旅客直言:“不是不能接受取消,而是通知得太晚,改簽選項少,整個行程被打亂。”
也有網友吐槽:“自己名古屋的航班被取消,不得不掏錢多訂一晚酒店”
所以,航司未來若想在“優化收益”與“維護體驗”之間找到平衡,僅靠冷靜算賬遠遠不夠,更需要考慮如何讓乘客體面地撤離。
這或許是本輪暑期航班變動,給整個行業最重要的提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