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無錫探索建設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合作(無錫)試驗區的第四年。
近年來,無錫緊扣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動“擁抱”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深化兩地在產業、科創、人才等領域的協同合作,推動形成了“雙灣聯動、雙向奔赴”的良好態勢。
未來,無錫和粵港澳大灣區將迎來什么樣的發展機遇?7月8日,“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媒體無錫行”活動啟動。來自粵港澳大灣區20余家媒體近30名記者走進無錫,開啟為期三天的走訪,聚焦產業創新、人文經濟、生態宜居等領域,記錄雙灣共舞、共創未來的精彩新篇章。
7月8日,“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媒體無錫行”活動啟動。
無錫主動融入大灣區 攜手實現科技創新
“近年來,無錫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資源富集區,積極承接創新要素溢出。”在媒體見面會上,無錫市發展改革委戰略處四級主任科員錢怡靜介紹,無錫市先后推動無錫(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中心成立運營、無錫深港協同創新中心升級擴容、無錫香港科創中心高效運行等。同時加快無錫經開區作為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核心區的建設,太湖灣信息園一期啟動區建成,黃金灣科技園正式開園。此外,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無錫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無錫未來技術學院也建成投運。
錫港滬機器人靈巧智能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親自領銜,匯聚了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鄭家純機器人研究院以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頂尖研發團隊。
錫港滬機器人靈巧智能研究院坐落于充滿創新活力的無錫經開區雪浪小鎮。這家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親自領銜,匯聚了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鄭家純機器人研究院以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頂尖研發團隊。在錫港滬機器人靈巧智能研究院,會行走的雙足機器人、擁有19個關節的靈巧手、能精準捕捉人手動作的五指靈巧手……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令媒體團贊嘆不已。據悉,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該研究院已構建了一條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高效的創新鏈條。
會行走的雙足機器人。
打造商業航天產業 深藍航天明年全面開啟商業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家、區域、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由企業之間、產業鏈之間的競爭逐漸轉變為產業集群之間、產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
據了解,近年來,無錫產業集群發展卓有成效。2024年,無錫市“465”現代產業集群實現規模以上營業收入1.81萬億元,4個地標產業集群和6個優勢產業集群規模均超千億元,其中2個集群超3000億元、5個集群超2000億元;“5+X”未來產業總規模達1007億元,氫能和儲能、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商業航天等4個未來產業超百億元。無錫累計建成物聯網、生物醫藥、高端紡織、大飛機、特鋼等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位列江蘇省第二。
“無錫已經打造一條從商業火箭、衛星研制到衛星數據應用的商業航天完整產業鏈。”無錫市工信局技術創新處處長張偉峰表示,2024年該市規上企業43家,營收125.1億元。其中,總部位于無錫高新區、成立于2016年的深藍航天有限公司,是國內首批專注于液體可回收復用運載火箭研制的商業航天企業。
2024年7月,深藍航天“星云一號”火箭一子級三機并聯全時序動力系統系列試車圓滿成功。受訪者供圖
“深藍航天已經完成了火箭回收最主要的一系列技術和工程攻關工作,進入到最后的工程驗證階段。”深藍航天制造基地總經理張成聰透露,該公司將按計劃執行“星云一號”運載火箭一子級垂直回收飛行驗證 ,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星云一號”火箭的首飛入軌任務,并繼續推進“星云一號”改進型火箭于2026年的發射任務,在明年全面開啟商業化。
額濟納旗航天試驗港。受訪者供圖
此外,深藍航天的大運力可回收火箭星云二號,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18噸,采用筷子夾回收技術,可以執行大型星座組網發射、高價值高軌道在和發射任務,計劃于2027年進行首飛。
對于落地無錫,張成聰認為主要基于三個“得天獨厚”的原因:無錫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可以高效對接長三角的高端制造資源;同時擁有全國領先的物聯網、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新吳區政府對商業航天大力扶持,提供了涵蓋政府支援、技術研發、人才儲備的全要素產業生態。”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柯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