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他的故事之所以成為傳奇,除了他個人的堅韌和抱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善于用人,能吸引和團結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
即便是以“廣納賢才”著稱的劉備,也不是沒有錯失過人才。有些人,他一開始就沒能留住;有些人,則是因為時勢、立場或價值觀的不同,最終與他分道揚鑣。
這些錯失的人才中,有些甚至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說起劉備錯過的第一個重要人物,不能不提牽招。牽招這個名字,可能沒有諸葛亮、關羽那樣家喻戶曉,但他在曹魏的北方邊境上,卻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早年間,牽招和劉備在河北一帶相識,兩人還曾經結為刎頸之交,志趣相投,關系非比尋常。然而,這一段情誼并沒有讓牽招投奔劉備。
牽招后來效力于袁紹,甚至在袁紹敗亡后,他還一度堅持抗曹,直到實在無路可走,才投降曹操。從此,牽招在曹魏陣營中嶄露頭角,成為鎮守北方的一員猛將。
他以離間計削弱敵對部族的力量,又在戰場上多次擊敗烏桓和鮮卑,有力地鞏固了曹魏的北方防線。
如果牽招當年選擇跟隨劉備,他的文武才干無疑會給劉備早期的創業路增添許多助力。畢竟,劉備起初的班底以關羽、張飛這樣的草莽英雄為主,缺少像牽招這樣既懂謀略又能帶兵的大將。
可惜,那個時候的劉備名聲不顯,地位卑微,根本無法吸引牽招這樣的“高端人才”。牽招選擇了一個看似更有前途的路徑,事實證明,這條路讓他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另一個錯失劉備的北方才俊是田豫。田豫的名字,或許也不像劉備的“五虎將”那么響亮,但在三國時代,他的能力卻是不容忽視的。
田豫不僅在軍事上表現出色,還懂得從經濟、謀略等多個維度去治理地方。他在北方邊境的治理成效甚至一度超過了牽招,成為曹魏穩定北疆的第一功臣。
可惜,這樣一位全能型人才,早年間也曾與劉備有過交集。劉備投奔公孫瓚時,田豫還年輕,曾跟隨劉備一段時間。
劉備對田豫非常器重,但田豫后來以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為由離開了他。
田豫離開時,劉備淚流滿面,感慨“不能與君共創大業”。可對于田豫來說,那個時候的劉備實在太弱小了,跟著劉備闖蕩天下顯然風險太大。
田豫選擇了更務實的道路,而這也讓他后來有機會在曹魏陣營中大展拳腳。如果田豫當年選擇留下,劉備在北方的發展或許會有更多勝算。
無奈,個人的選擇往往與時代的局限息息相關,最終,他們的命運注定要走向不同的方向。
除了北方的牽招和田豫,劉備還錯過了江東的名將太史慈。太史慈早年以勇猛聞名,他和劉備的交集是在太史慈為孔融解圍的時候。
太史慈單騎突圍向劉備求援,這讓劉備非常感慨,派兵幫助太史慈成功解了北海之圍。然而,解圍之后,劉備和太史慈就再無后續合作。
不是劉備不想,而是他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那個時候的劉備只是一個寒門出身的平原相,而太史慈已經是名滿天下的英雄。
雙方的實力和地位差距太大,注定了他們只能有短暫的交集。
還有一位劉備錯過的人物是陳群。說到陳群,他后來成為曹魏的重臣,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創立者,影響了中國幾百年的官僚制度。
可是在劉備擔任豫州刺史時,陳群一度成為他的別駕。當劉備決定入駐徐州時,陳群曾明確反對,認為此舉風險太大,結果后來事實證明陳群的判斷是對的。
正是因為兩人觀點上的分歧,陳群最終選擇離開劉備。其實,陳群和劉備本身就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
陳群出身名門望族,講究穩重保守;而劉備則是個草根出身的冒險家,必須要賭一把才能出頭。這種價值觀的差異,讓他們注定無法長久合作。
最后要提的,是與劉備有深厚淵源的陳登。陳登幫劉備入主徐州,曾對劉備寄予厚望,希望劉備能以徐州為根基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劉備終究沒能守住徐州,導致兩人的合作戛然而止。陳登此后表面上依附呂布,實則暗助曹操,最終成為曹魏的重要官員。
劉備和陳登之間,始終保持著相互尊重,但陳登的訴求是安定徐州,而劉備則注定要四處漂泊,這種差異讓他們無法再次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