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是曹魏第二任皇帝,曹丕之子,曹操的孫子。據史書記載,曹叡一生下來就很受曹操喜歡,經常帶在身邊。并且說:"我基於爾三世矣。"意思是說,有了曹叡,曹氏的基業可以傳三代以上了。
歷史上關于曹叡的評價,有褒有貶,今天不作評價,只盤點一下曹叡在軍略方面的相關記載:
一、料定孫權不能長久
八月,孫權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朝議欲發兵救之,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幾掩不備也。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三國志·明帝紀》
曹叡是公元226年五月繼位,結果八月孫權聽聞曹丕駕崩,認為有機可乘,于是舉兵進攻江夏郡,江夏太守文聘堅守,朝臣商議要發兵救援。
曹叡則說:“孫權的軍隊擅長水戰,這次之所以敢于不用水戰而轉到陸上攻城,不過趁文聘防守不嚴而突然襲擊,可時下文聘已和他們能夠抗衡,他們并不占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是不會堅持長久的。”
在這之前,曹叡曾派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戍邊將士,得知吳軍進犯的消息,便在去江夏的路上沿途召集各縣兵馬,加上自己身邊的騎從衛士共計步騎兵千余人。抵達江夏城外,荀禹指揮軍隊借山勢舉火,吳軍果然驚恐撤退。
二、應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魏書》
曹叡也真是不容易,剛登基孫權來攻,過了兩年諸葛亮開始了他的五次北伐。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歸蜀,由于蜀地安定多年,面對諸葛亮突然北伐,當時朝臣都無計可施。
曹叡說:“諸葛亮本來可以依靠山岳固守,現在卻主動出擊,并且他貪心三郡,只知道進攻而不知退守,一定會被打敗的。”于是,曹叡派曹真、張郃等人率領五萬兵馬拒敵,并親往長安壓陣。不久,馬謖被張郃大破于街亭,蜀軍撤退回到漢中,于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以平定。
其實這次看曹叡的說法,并沒有多少高明之處。關鍵在于派張郃前往救援,好死不死的蜀軍鎮守街亭的是馬謖,沙場宿將張郃對陣第一次領兵的馬謖,最終馬謖失街亭,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好局面功虧一簣。
三、料敵鮮卑
保塞鮮卑大人步度根與叛鮮卑大人軻比能私通,并州刺史畢軌表,輒出軍以外威比能,內鎮步度根。帝省表曰:"步度根以為比能所誘,有自疑心。今軌出軍,適使二部驚合為一,何所威鎮乎?"
公元233年,鮮卑首領步度根與對抗曹魏的鮮卑首領軻比能勾結,并州刺史畢軌上表欲對外出兵威嚇軻比能,對內鎮壓步度根。曹叡接到上表后認為討伐只會令到兩部鮮卑團結起來,難以對付,不能振曹魏聲威。
于是遣使下旨:“步度根因和軻比能私下聯系,心中必定自疑。今若出兵,必促使雙方聯合。即便用兵,亦不可越過邊塞。”詔書未到,畢軌已至陰館,遣將軍蘇尚、董弼追擊。軻比能遣子將千余騎,迎接步度根,正與追軍相遇,雙方大戰于樓煩,蘇、董二人全軍覆沒,兩個將軍都戰死。
曹叡的這次分析甚為精辟,足見其軍略不一般。步度根本來投降依附曹魏,是受到軻比能的誘惑,才想行反叛之事,畢軌出兵威懾,只能適得其反,更加速了步度根與軻比能的聯合。
四、嚴令司馬懿堅守不出,耗死諸葛亮
是月,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馬宣王率諸軍拒之。詔宣王:"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屯兵渭南并進行屯田,做長期的準備。為何說曹叡挺辛苦的呢?諸葛亮五次北伐全部都是在曹叡在位期間,搞得曹叡和曹魏上下神經都很緊張。
曹叡、司馬懿都學乖了,知道和諸葛亮硬剛賺不到便宜,而且蜀軍的后勤一直是大問題。所以曹叡給司馬懿下詔:“一定要堅壁據守,不得與蜀軍交戰。蜀軍糧草供給困難,時間久了肯定會退軍,等到退軍再追擊,到時候就能很容易取得勝利了。”
雖然看上去司馬懿有點窩囊,但毫無疑問,站在曹魏方面來講,這是代價最小、最穩妥的戰略選擇。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百余日,病逝五丈原,蜀軍無奈撤軍,算是曹叡、司馬懿生生耗死了諸葛亮。
五、親征孫權
寵欲拔新城守,致賊壽春,帝不聽,曰:"昔漢光武遣兵縣據略陽,終以破隗囂,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縱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征之,比至,恐權走也。"
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是準備最充分的,而且聯合了東吳孫權同時出兵。諸葛亮四月北伐,五月孫權率軍進攻合肥新城,同時派陸遜進至江夏、沔口,準備進攻襄樊,孫韶進攻率萬余人進抵淮河,準備進攻廣陵、淮陰。征東將軍滿寵向朝廷建議,希望放棄合肥新城,把吳軍引誘到壽春。
曹叡不同意,下詔:“過去漢光武帝派少量精兵堅守遙遠的略陽郡,終于打敗了強悍的隗囂。先帝東圍合肥,南守襄陽,西邊防御祁山,吳蜀經常來侵犯,可知這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次縱然是孫權親率大軍圍攻新城,新城也決不會陷落。希望諸將堅守,我將親自督師前往。說不準等我到達新城時,吳軍早已退走了!”
果然,合肥新城將領堅守不動,曹叡七月乘龍舟御駕親征,結果曹叡所都率大軍還沒有到達戰場,孫權已經率軍退走,陸遜、孫韶也撤軍。當時司馬懿與諸葛亮正在對峙,大臣們建議曹叡移駕長安督戰。
曹叡卻說:“孫權撤軍,諸葛亮膽破,司馬懿率大軍肯定能夠制之,我沒有什么好憂慮的了!”于是率軍前往壽春,論功行賞。果然到了八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撤回。
以上五次,是見于記載的曹叡對于軍陣局勢的判斷,可以說既富有遠見又調度得當,可見曹叡的軍謀遠略不一般。不過曹叡也不是沒有判斷失誤的時候,比如公元228年石亭之戰,陸遜大敗曹休(此戰主要是曹休堅持進攻);231年曹真堅持大軍伐蜀,無功而返。
總而言之,曹叡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對于軍略、法律都多加留意,所以總能料敵于千里之外。雖然沒有親自率軍征伐,不如曹操那般百戰百勝,但總比“臨戎不武”的曹丕強太多。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