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南亞,硝煙味還未完全散去,火藥味卻已轉移到了外交賽道。印度陸軍副參謀長拉胡爾·辛格在孟買的一場工商界聚會上語出驚人,把矛頭直指中國。
他繪聲繪色地描述中國如何在五月的印巴沖突中玩起了"三十六計",說什么"借刀殺人",硬是把巴基斯坦說成中國的"打手"。更夸張的是,這位將軍竟然聲稱整個戰場都成了中國測試新武器的"露天實驗室"。
胡爾·辛格
這番指控迅速引發國際關注,而中方的回應卻像一盆冷水——既未激烈反駁,也未承認介入,只強調中巴合作“不針對第三方” ,并肩建議印巴對話協商分歧。印度這是要鬧哪樣,怎么到今日還要甩鍋?
戰場失利的“東方借口”
5月7日至10日的印巴沖突雖短暫卻慘烈。印度發起“辛多爾行動”空襲巴控克什米爾,巴方隨即反擊并宣稱擊落包括3架法國“陣風”在內的5架印軍戰機,而印度導彈甚至誤射至本國領土。
沖突后印度高調宣傳勝利,但兩個月后軍方突然改口——辛格中將稱印度實際面對的是“中巴土三國聯盟”,尤其指控中國向巴方提供殲-10C戰機、紅旗-9BE防空系統和實時衛星情報,使印軍行動被全程“直播”。
這些指控顯然是缺乏實證的。印度既未出示衛星圖像證據,也未說明中國情報如何具體影響戰局。
巴基斯坦方面的回應來得干脆利落。7月7日,陸軍參謀長穆尼爾面對記者提問時直截了當地表示,巴方從未獲得任何外部軍事支持。"這種不負責任的指控完全背離事實,"他的語氣中帶著明顯的不耐煩。
就在同一天,印度國防部長卻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會議上大談中印邊境和解,這番表態與自家軍方炮制的"中國威脅論"形成了戲劇性的反差。新德里方面這種自相矛盾的表現,像一場蹩腳的雙簧表演。
“三十六計”背后的認知戰
印度選擇用“借刀殺人”這一文化符號指控中國,實為精心設計的認知作戰。
印度軍方這番指控來得蹊蹺。把戰場失利一股腦兒推給"中國陰謀",倒是幫莫迪政府解了圍——畢竟誰還會去追究天價"陣風"戰機為何不敵性價比更高的殲-10CE?又或者質問俄制S-400怎么就被紅旗-9BE壓得抬不起頭?
印度軍購向來奉行"拿來主義",各國裝備堆在一起卻形不成合力。反觀巴基斯坦,靠著中國提供的預警機、雷達和導彈,搭起了一套嚴密的防空體系。這樣明顯的戰力差距,豈能用一句輕飄飄的"借刀殺人"就搪塞過去?
從深層地緣博弈的角度,美國2025年《印太戰略》明確將印度視為制華支點,印方此時炒作“中國干預”,既能爭取西方技術輸血,又可掩蓋其支持“俾路支解放軍”破壞中巴經濟走廊的事實——究竟誰在“借刀殺人”?
中方應對
面對指控,中國外交部7月7日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既未陷入自證清白陷阱,也不回避中巴合作事實。
毛寧的回應堪稱外交辭令的教科書范例。她反復重申中巴合作"不針對任何第三方",字字千鈞卻又不失溫和。在呼吁印巴雙方坐下來談的同時,她話鋒一轉,提到當前中印關系正處在"改善的關鍵時期"。
這番表態既守住了中巴友誼的底線,又給印度留足了臺階。面對印度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這樣的分寸拿捏恰到好處——既表明了立場,又不至于火上澆油。
南亞平衡術的困境
事件本質是印度大國雄心與實力錯位的投射。莫迪政府既要維持“全球第四空軍”形象,又難掩軍工自主率不足40%的窘境;既想借美國之力制衡中國,又不愿完全放棄戰略自主。
這種撕裂使其對中巴合作過度敏感——畢竟,若連巴基斯坦都難以壓制,又何談“抗衡中國”?
歷史總在重演相似的劇本。1962年那場邊境戰爭,印度陸軍在喜馬拉雅山麓嘗到了裝備落后的苦果。2020年加勒萬河谷的肢體沖突,又讓他們在高原作戰中現了原形。如今2025年的空中較量,更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現代戰爭早已不是單件武器的比拼,而是整個作戰體系的殘酷較量。印度軍方似乎總要在付出慘痛代價后,才能明白這些本該早就認清的事實。
印度與其沉迷“三十六計”的陰謀論,不如正視一個事實:當代戰爭早已不是“借刀”能解決的零和游戲,而是一國工業體系與戰略智慧的終極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