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朗空軍前軍官阿塔·巴赫拉米博士跟隨伊朗前空軍司令、現任國防部長納西爾扎德將軍訪華。當他親眼看到中國制造的殲-10CE戰斗機時,內心的激動難以言表。這位伊朗空軍博士深知,這正是伊朗空軍急需的利器。
“我真的很喜歡并熱愛殲-10戰斗機,”巴赫拉米在最近接受伊朗媒體采訪時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這款戰機的欣賞。當時,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在他們心中成形:采購整整100架殲-10CE,組建8個強大的戰斗機中隊。
然而,歷史在那一刻拐了個彎。
當時的伊朗總統魯哈尼對這筆交易按下了暫停鍵。魯哈尼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試圖從法國引進“陣風”戰斗機。結果呢?不僅未能如愿以償,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戰略機遇。巴赫拉米直言不諱:“向法國購買陣風,這并不好。他更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就是錯誤,哪怕軍方的預算有限。”
當戰爭來臨,裝備的代差成了無法跨越的鴻溝。
伊朗與以色列爆發了為期12天的激烈沖突。這場被外界稱為“12天戰爭”的對抗,讓伊朗空軍的窘迫暴露無遺。最先進的F-14A“雄貓”戰斗機已是垂暮之年,別說對抗以色列的F-35I隱身戰機,就連安全起飛執行任務都成了奢望。
反觀伊朗的鄰居巴基斯坦,早已用行動證明了選擇的明智。他們果斷引進殲-10CE戰斗機及配套的霹靂-15E空空導彈,在與印度的空中較量中,短時間內便牢牢掌握了制空權。同樣的時間窗口,不同的裝備選擇,最終在戰場上呈現出天壤之別的結果。
一個讓伊朗人無比痛心的假設,如果2016年那100架殲-10到位了呢?
巴赫拉米和許多伊朗軍事分析人士堅信,如果這100架殲-10如期交付并形成戰斗力,以色列空軍的F-35I、F-15I、F-16I絕不敢在伊朗領空如入無人之境般狂轟濫炸。這些殲10CE,依托伊朗可能構建的體系——包括預警機、地面先進反隱身雷達網絡提供的信息支援,再輔以專業電子戰型號,完全具備挑戰隱身戰機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殲-10CE機群能為伊朗強大的導彈反擊力量撐起一片相對安全的天空。伊朗的高超音速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威力巨大,但在發射階段卻異常脆弱。若有殲-10CE在空中巡邏掩護,壓制或驅離以色列的偵察打擊一體無人機和戰機,伊朗導彈部隊就能更從容地將成百上千枚導彈精準砸向以色列目標。
諷刺的是,相比孱弱的空軍,伊朗防空部隊本應更有作為。他們裝備了自己國產的、“山毛櫸”類型的防空導彈系統,強調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還有各類光電、紅外制導防空導彈及防空巡飛彈。理論上,這套體系完全能守護伊朗的天空,特別是關鍵戰略目標,保障導彈部隊的順利反擊。
然而,實戰中伊朗防空軍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面對以色列摩薩德特工的地面襲擾(如反坦克導彈和小型無人機攻擊),伊朗防空軍竟近乎不戰而潰。以色列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得以大搖大擺地進入德黑蘭上空投彈。
革命衛隊防空部隊的英勇抵抗,雖戰果有限,卻與正規防空軍的消極形成刺眼對比。
伊朗在“12天戰爭”中暴露的核心問題,遠不止裝備落后那么簡單。更深層次、更致命的是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問題。戰斗意志渙散:,部分單位在壓力下選擇不抵抗。
不同軍兵種、不同系統(如正規軍與革命衛隊)之間協調不暢,甚至互相拆臺。防空部隊高級將領的決策與指揮能力受到廣泛質疑。
這才是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巴赫拉米向往的殲-10再先進,蘇-35、蘇-57甚至殲-35再強大,如果軍隊內部的這些沉疴痼疾不除,如果戰斗精神和作戰體系未能建立,再好的武器也難逃被壓制甚至慘勝的命運。革命衛隊部分部隊在高級將領遭“定點清除”后仍堅持作戰,恰恰反襯出某些正規軍單位問題的嚴重性。
那一百架在2016年擦肩而過的殲-10CE,成了伊朗空軍乃至整個國防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充滿苦澀的“未竟之事”。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地緣政治博弈中,裝備采購從來不只是簡單的軍火買賣,更是國家戰略眼光、決策效率和內部整合能力的試金石。
當以色列戰機在德黑蘭上空投下炸彈,伊朗人或許才痛徹地意識到,九年前那個看似尋常的采購決定,如何在多年后化作國家安全的巨大傷口。先進的武器是盾牌,但舉盾的手是否有力、意志是否堅定,才是真正的國運所系。
武器可以購買,但一支能打勝仗的軍隊,卻需要刮骨療毒的勇氣和脫胎換骨的決心——這條路,對伊朗而言,恐怕比引進任何新式戰機都更為崎嶇漫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