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陣前,武將們的戰斗可謂是生死一線,鮮血染紅戰場,死傷無數,這已是常態。身處其中的將領們,要么刀槍相向、浴血奮戰,直到將敵方斬殺、贏得勝利。然而,并非所有的武將都像鋼鐵般無畏,三國時期,魏國就有五位將領被人稱為“膽小如鼠”,他們個個貪生怕死,難堪重任。那么,他們究竟是誰呢?
第一個:張郃
張郃,雖說他戰力強悍,才智出眾,但他也是一個典型的膽小懦弱、貪生怕死的武將。原本,張郃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他本應和顏良、文丑、高覽等將領一起并肩作戰,但意外的是,顏良和文丑先后在戰斗中喪命,高覽也死于戰場,唯獨張郃憑借機巧存活了下來。后來,張郃投降曹操,成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但他并不如其他幾位將領那樣英勇無畏,反而屢次逃避危險,最終活到最后。
在多次戰斗中,張郃雖然屢遭敗績,卻總能幸運逃脫,堪稱“逢兇化吉”。比如在官渡之戰后,袁紹的七十萬大軍徹底灰飛煙滅,但張郃卻在一片廢墟中選擇歸順曹操,這次逃亡讓他保住了性命。再看穰山和長坂坡的兩場大戰,張郃與趙云交鋒時,戰意明顯不足,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保命為首要任務,甚至不敢與趙云拼盡全力,而趙云的同僚高覽,則因輕敵被趙云一刀致命。
在與張飛交戰時,張郃更是顯得畏縮不前,屢戰屢敗,最后帶著幾名隨從倉皇逃離山頂。而在潼關之戰中,張郃僅與馬超對峙二十回合,便因不敵而撤退。并非他武藝不堪,而是因為膽怯,他只是與馬超打了幾場表面上的交鋒,感受到威脅后便草草敗退。
第二個:于禁
于禁是曹操的老部下,跟隨曹操打拼了三十年,一直以嚴謹的治軍風格深得曹操的信任,甚至是曹軍中第一個被授予假節鉞的外姓將領。然而,襄樊之戰中,于禁卻做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舉動。面對關羽的強大攻勢,于禁不是奮勇作戰,而是像個懦夫一樣跪地求降。相比之下,龐德在水淹七軍的困境中,依舊抱定“視死如歸”的決心,而于禁卻在關羽面前如喪家之犬,急于求生。曹操得知此事后深感失望,他感慨道,與于禁三十年的交情,竟然未曾想到他竟是如此懦弱的人。
第三個:夏侯杰
在長坂坡之戰中,張飛憑借一桿長矛,站在橋頭,氣吞萬里,憑借單槍匹馬將曹軍的進攻一度制止。張飛的每一聲怒吼,都像是雷霆萬鈞,令曹軍士氣崩潰。而曹操身旁的夏侯杰,卻未能挺過這一壓力。張飛的“獅子吼”震懾人心,夏侯杰竟然嚇得肝膽俱裂,最終從馬背上摔落,死于非命。夏侯杰作為一名武將,竟然因張飛的怒吼喪命,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堪稱奇事的悲劇。
第四個:夏侯楙
夏侯楙在蜀國大將魏延眼中,是一個典型的“膏粱子弟”,沒有戰場上的膽略和謀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本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戰略,但夏侯楙卻對這個謀劃心生恐懼。在魏延精兵迅速逼近時,夏侯楙選擇了棄城而逃,盡管他本身并不缺乏軍事才能,但面對蜀軍的強勢,他的膽量顯然無法承受如此壓力。演義中,夏侯楙多次與蜀軍交戰,每每落敗。戰敗后,他甚至拋下了大軍,帶著僅有的數百名隨從逃往南安郡,因此被歷史譏諷為“逃跑將軍”。
第五個:曹爽
曹爽,魏國大將軍曹真之子,原本背負著曹叡死后的重任,成為托孤大臣,與司馬懿一起輔佐年幼的皇帝曹芳。雖然手握大權、兵力雄厚,曹爽的膽量卻顯得極其懦弱。尤其在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爽雖然掌控著足夠的力量,不比司馬懿弱小,但在決定性的時刻,曹爽卻選擇了猶豫不決。面對司馬懿的逼迫,曹爽最終選擇投降,把兵權交給了司馬懿,而自己的命運也隨之走向終結。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最終將曹爽及其黨羽滿門抄斬,三族夷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