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隋唐時期開始實行“三省六部制”后,朝廷里就多出來了六位分管六部的尚書大人,他們的官職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隋唐時的尚書是正三品官員,但是他們的權力可不止正三品。全國各地方方面面的事都要匯總到六部,各部的尚書手里也就有了很大的實權。
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中,吏部管著官員,戶部管著財政,禮部管著科舉,兵部管著軍事,刑部管著斷案,工部管著營造。
很明顯,吏部、戶部和兵部的實權更大一些,在這三個部門里,哪個部門的尚書實權更大?哪個部門的尚書更有職權?
“六部”的來歷
從隋唐到清代,朝廷里一直都在使用同一種中央官員制度,也就是“三省六部制”,可見這三省六部制確實挺合理的,不讓這些封建王朝也不會一直沿用。
而這套合理的官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想出來的,它從出現到實行用了幾百年的時間。
在三省六部制出現之前,封建王朝使用的官職是三公九卿制,這是由秦始皇設立的制度。
這套制度已經算是十分完備了,不僅方便管理,平時的辦事效率也比較高,秦始皇十分中意這套官員制度。
三公九卿制雖然好用,但是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丞相的權力太大了。
三公之一的丞相有著僅次于皇帝的實權,像秦始皇這樣的強勢皇帝還好說,萬一碰上一個較為弱勢的皇帝,皇權與相權哪個大還不一定呢。
在西漢時期,就有不少的強勢外戚擔任了丞相,他們的權力大到可以跨過皇帝直接禍亂天下,甚至還能直接更換皇帝。
比如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漢武帝臨終前將大漢江山托付給他,讓他幫忙輔佐漢昭帝。但是漢昭帝還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大權逐漸都到了霍光的手里。
后來霍光又立了一位“漢廢帝”劉賀,但是這個劉賀實在不是當皇帝的料,于是霍光趕走了李賀,又立了漢宣帝劉病。
到了西漢末年,王莽比霍光還厲害。他覺得當官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了,他直接推翻漢朝,自己當了皇帝。
在皇帝壓不住“三公”的情況下,皇權就變得岌岌可危,西漢的覆滅就是如此。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后,吸取了前朝的教訓,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削弱三公的權力。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他設立了“臺閣制”,分走了“三公”的權力。
臺閣制其實就是三省六部制的原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雖然三公的職位還在,但是大部分實權已經歸了尚書臺的人。
尚書臺下又設有六曹,六曹其實也就是六部的雛形。六曹中每曹的最高長官都是尚書,這與后來六部里的尚書也對得上。
一直到了隋唐時期,隋文帝大刀闊斧地改革官員制度,將三公九卿帶臺閣的制度綜合成為“五省六曹制”。
“五省”包括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內侍省。
雖然有五省,但是其中的秘書省和內侍省都只是皇宮內部的部門,不參與國家大事。
在負責政事的三個省中,尚書省下設有“吏、度支、禮、兵、都官、工”六曹。度支也就是后來的戶部,都官是后來的刑部。
雖然隋文帝進行了改革,但是也能看出來,五省六曹制還不是最終的形態,還有冗余的部門。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在五省六曹制的基礎上,再次進行了改革,于是便出現了我們熟悉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的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六部指的是我們熟悉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三省與六部不同,并不是各個部門各司其職,而是“一條龍”服務。
中書省負責想出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他們的決策,審議通過之后,將決策交給尚書省,然后再由尚書省根據決策的種類分發給六部,六部的人去實施這個決策。
這樣一來,唐朝的尚書大人是三品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原來唐朝的六部上邊還有這么多管理層,怪不得尚書的官職不大。
唐朝的尚書是三品官,宋代的尚書就成了從二品,明朝的尚書為正二品,到了清朝以后,六部尚書就已經成了從一品的大官。
六部尚書官職的提升,其實也就是三省權力的削弱,畢竟沒了三公之后,三省就成了朝中權力最大的一批人。
皇帝們也經常跟三省的官員斗智斗勇,三省也是完美接替了三公的任務,總是和皇帝爭奪實權。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朱元璋可不是好糊弄的人。
自從“胡惟庸案”發生后,丞相與皇帝的矛盾再度顯現了出來,如果放到別的朝代,這件事可就會不了了之,但是現在的皇帝是朱元璋。
朱元璋直接廢除了丞相之位,從此不再設立丞相,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沒有了三省這層“中間商”,六部直接歸皇帝管了。
不過明朝的時候還有“內閣”的存在,清朝取消了內閣制以后,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因此我們在看一些清朝背景的影視劇時,各部的尚書都很有權勢,除非是遇上軍機大臣和大學士這一等級的官員,不然各部的尚書就是最有權勢的了。
各部的尚書各司其職,他們之間并沒有什么上下級之分。但是由于分管的部門不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權大小也不同。
如今已經官至從一品的各部尚書,到底哪一位的職權最大呢?哪一位最“受人尊敬”?
財政大權在戶部
想要過上好日子,錢肯定是不能少的,正巧戶部尚書就是管錢的,而且管的還是全國的錢,就相當于現在的財政部部長。
國家將要實行的各種政策,小到給官員們發俸祿,大到出兵打仗,撥款賑災,每一樣都需要經過戶部尚書的審批。
戶部尚書不僅管著出賬,還管著進賬,天下百姓們交的稅款,也都得經過戶部尚書的手。
有了這么多資金往來,戶部尚書能找到的漏洞也就越多,因此戶部尚書是最方便撈銀子的官職。
不過戶部尚書親自出手的危險程度太大了,監察御史們都盯著他呢。
因此戶部雖然是管著國家財政,但是也因此受限,不方便做太多的事。戶部只能是與下屬們配合,做一些御史們查不出來的小動作。
其實兵部尚書的情況跟戶部尚書也差不多,因為他們手里的權力比較大,皇帝也不得不小心防備。
軍事大權在兵部
兵部管著兵馬的調動、糧草的分撥、軍官的任命以及升降。
兵部只能管兵,但是并不能統軍。在比較和平的年代,兵部也只是一個管理糧草的部門,因為根本沒有機會調動兵馬。
但是古代又有幾個這樣的盛世呢?況且盛世也不一定不出兵。
由于兵部有著調動兵馬的權力,因此皇帝選擇兵部尚書時可是十分慎重,只有那些十分忠心的人才能夠擔任兵部尚書,至于會不會打仗其實不重要。
像歐陽修、蘇軾這樣忠心的文人,也當過兵部尚書。清朝的和珅雖然完全不會打仗,但是乾隆也曾讓他掌管兵部,就是因為他忠心。
從這里也能看出來,兵部不是軍部,真要打仗的時候,兵部尚書也不會輕易上戰場的。
不過明朝倒是個例外,明朝的兵部尚書真的要上戰場打仗。
因此明朝的兵部尚書比其他朝代的都多,比如于謙、胡宗憲、袁崇煥、孫傳庭、史可法等等,全都是明朝的兵部尚書。
明朝的兵部尚書是真干活,其他朝代的兵部尚書就顯得有些沒用了。
不過也不怪他們,皇帝為了削減兵部尚書的權力,將很多實權都分給了兵部尚書的下屬兵部侍郎,手里沒有多少實權,兵部尚書自然也就做不成大事。
擢貶大權在吏部
戶部與兵部都被皇帝嚴密監視,吏部反倒成了龍卷風的中心位置。吏部管理著官員們的升降,如果想要升官,免不了要去吏部走一遭。
當然吏部也不是說升就升,說貶就貶的。吏部的官員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一套考題,然后尋找一些官員來吏部考試。
如果做題能得高分,這就說明這個官員能力不錯,然后就向皇上申請提拔此人;如果答題時寫得一塌糊涂,這就說明這個官員的水平不咋地,吏部就會向皇上申請貶謫此人。
如果一名官員的成績實在不像話,還有可能將這名官員送到翰林院重修。
總的來說,吏部雖然不象戶部和兵部那樣手握大權,但是卻相對來說自由一些,做小動作的時候也更不容易被人發現。
但是真要將他們三個放在一起比的話,還真是不好說,每朝每代的情況都不一樣,很難說這三位尚書到底誰強誰弱。其實這也與皇帝的偏愛有關,那些與皇上關系好的尚書,權力自然比其他的同僚要大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